

逾千億流通市值的萬科A(000002.SZ)上一次“一字馬”漲停還得追溯到2008年,而2013年1月21日,萬科A開盤封死漲停,立刻引得投資者群情激奮。
雖然影響股價的因素永遠是多方面的,但當天公布的“B轉H”方案卻被公認具有首要影響,其佐證便是萬科B(200002.SZ)的相同走勢。
或許有人質疑“B轉H”究竟能給上市公司帶來多大益處,但上漲的股價卻是貨真價實:截至今年2月8日,中集集團(000039.SZ)在完成轉板之后累計上漲了31.7%,其H股部分的同期漲幅也將近30%;而近期才公布轉板方案的萬科A和麗珠集團(000513.SZ)也分別上漲了18.9%和7.7%。
一時間“A+B”的股票都變成了“香餑餑”,而“B轉H”的影響也從制度層面延伸到了投資層面——對于投資者來說,或許能從中尋得出手的機會。
B股房企最受益
“相較于B股市場,H股市場的流動性更強、更便于融資,所以‘B轉H’之后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將得以提升,進而改善其基本面,同時也有利于公司開展海外業務。”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陳思翀告訴《英才》記者,“長期來看,影響肯定是積極的。”
同樣,萬科董事長郁亮在記者溝通會上表示,這次轉板相當于萬科第二次股改,目的就是為了將B股轉換到流通更好的市場,還可以幫助萬科達到更高的國際化水準,這對于萬科的國際化進程非常重要。
但即便“B轉H”算得上長期利好,這就足以將萬科A、B在開盤之際雙雙推上漲停?能夠讓麗珠集團創下近兩年來的最高股價?
“就萬科而言,其本身的公司業績有明顯的增長,基本面狀況不錯,估值也不高。”國海證券分析師鄒璐對《英才》記者表示,囿于較高的資金成本(大約7%、8%的水平),萬科的估值長期偏低,而此次“B轉H”有望降低資金成本、提高估值水平,自然會有更多的投資者預期向好。
根據最近的數據,萬科今年1月實現銷售金額190.7億元,同環比均實現增長,且去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幅也高達41.74%;而麗珠集團也業績向好,預計2012全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4.4億元,同比增長22.99%。
“相比較而言,房地產公司在‘B轉H’這件事上會受益更多。”鄒璐認為,“(房地產)這一行業本身屬于資金密集型,需要不斷進行資本投入,而其他行業對資金的需求可能就沒那么迫切。”
事實上,在A股房企IPO于2009年底被暫停之后,大量房地產公司紛紛求助于銀行貸款和信托公司,或是謀求海外上市,導致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去年A股中小房企的凈利潤率僅為10.32%,被高息融資的利息成本(超過15%)嚴重擠壓。
如此重壓之下,融資能力無疑成了房地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B轉H”則給擁有B股的房企開辟了一個新的融資渠道。
“不過由于注冊地還在境內,仍受到國內的政策法規限制,所以內地房企在‘B轉H’之后仍無法進行股權融資,但是可以發債。因為香港發債的規定是‘境外企業或者注冊地在境內的但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這樣內地房企就獲得了在香港發債的資格,融資成本將大大低于國內的房地產信托類產品。”陳思翀坦言,“若不是地產公司,還可以在港股進行‘閃電配售’迅速融資。此外,在香港上市之后,評級機構對上市公司的評級也會上升,這有利于海外分公司拿到貸款,方便進行海外并購。”
轉板的門檻
“B轉H”好處頗多,卻并非所有的B股都有幸享有。根據港交所的上市規則,申請在港股主板上市的企業必須滿足有不少于3個財政年度的營業記錄,上市時市值不得少于2億港元以及持股的公眾股東至少為300人等條件。與此同時,企業還必須符合以下三項有關財務表現測試中的任何一項:
1、上市時市值在2億—20億港元之間的,過去三個財政年度的凈利潤至少為5000萬港元(最近一年的盈利至少為2000萬港元,而且前兩年累計盈利至少達到3000萬港元);
2、上市時市值在20億港元以上的,企業上市前三個財政年度中,與其正常業務及經營活動所得的現金合計不少于1億港元,且企業在最近一個經審計財政年度的收益不少于5億港元;
3、上市時市值高于40億港元的,最近一個經審計財政年度的收益不少于5億港元。
“畢竟香港那邊也要保證轉板股票的流動性和資質。”陳思翀認為,“此前港交所要求中集集團轉板后市值達到10億港元。若按照這一標準,一些小一點兒的公司可能就會有問題,何況還得有300個公眾股東,畢竟中集集團也就找到了340多個,剛剛過線。”
根據人民幣對港幣1:1.2的匯率,10億港元約等于8億元人民幣——據此測算,目前滬、深B股市值達標的公司總共僅有33家,尚不及總數的一半。
另一方面,即便有些企業達到了轉股標準,目前也沒有相關計劃。
“公司對此還沒有任何計劃。”威孚高科(000581.SZ、200581.SZ)董事會秘書周衛星對《英才》記者堅定地表示。而老鳳祥(600612.SH、900905.SH)董秘周富良亦有類似的說法:“目前沒有相關的計劃,雖然想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