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鏡頭,微笑。
鏡頭里的李東生穿著那個時代最時髦的夾克衫,笑臉上透出一絲斯文和靦腆,不經意間還帶出了一個小POSS。
照片的右下角清晰地顯示著拍攝日期:1988年11月1日。
那一年,李東生31歲。
照片背景中的建筑物頗為特別,但李東生卻記不清拍照的地點。只清晰地記得,當時自己正擔任惠陽地區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部長,負責在港工業項目的招商引資。那段時間,是李東生職業生涯中唯一離開TCL的時間。
同事說,李東生記憶最準確的事情,基本都與工作相關。
1982年大學畢業后,李東生放棄公職,主動來到“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TCL前身),成為這家小廠的第43位員工。
從車間技術員工作到TCL通訊總經理,李東生只用了三年時間。不過,這位年僅28歲的總經理,年輕氣盛,難免輕狂。他有夢想、有激情、敢闖、敢沖,卻沒有經驗成熟地面對復雜的世界。在總經理的位置上干了九個多月,李東生便因業績不佳,又不會處理與同事的關系而黯然離開,調任至惠陽地區工業發展總公司。
這是李東生事業上遭遇的第一次挫折。雖然,這與他之后遇到的挫折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但卻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轉折。
上世紀80年代末,全國都在大力引進外商投資、創辦合資企業,并培養工業基礎能力,建立外向型工業體系的戰略。李東生調任工業發展總公司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并掃除一切合作障礙,讓國外、境外的工業企業到惠陽投資。
因為工作,李東生有了去國外大工業企業拜訪的機會。對于一直“摸著石頭過河”的年輕人,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也讓李東生開始正視自身的不足,反醒在TCL工作時遇到的問題。
這張照片即拍攝于“取經”路上。
“那時,我最初的理想是讓個人進一步充實,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但是隨著對國際企業的深入了解,我的理想也有改變,變成了讓自己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做一番事業。”李東生表示,正是那段時間的開闊眼界,讓他萌生了這樣的念頭:如果再回TCL,一定要帶領TCL成為領先的跨國企業。
飛鏢離開靶心,一定是為了更好的回歸。1989年底,32歲的李東生又回到了闊別的TCL。
此后,他遇到了更多的挑戰與困難,甚至幾次深陷泥潭,但是他再也沒有離開過。
“從TCL的國際化成果來看,雖然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但TCL積累了進行探索的經驗,并充分認識到國際化經營對于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這也為未來TCL進一步國際化發展、踐行‘全球企業’夢想,奠定了基礎。”
有幾個人能在經歷了時代的跌宕、人生的起伏、命運的玩笑、世事的無常后,仍然會堅持最初的夢想?
30年來,同行業的競爭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有的人早已退休,有的人開始轉行,有的人隱忍于江湖……只有李東生一次次把自己逼上絕路,又一次次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