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打破了跨國公司一線高管的任期魔咒,卻沒能逃脫亞馬遜中國的“七年之癢”。
從2005年4月25日開始,王漢華從卓越網到亞馬遜,在CEO的崗位7年不曾變動,直至2012年11月,在沒有給員工留下一封“告別信”的靜默中,王漢華離開了。緊接著,新東家在微博透露了王漢華將出任好耶集團CEO的消息,他本人則用一句話表達心境:“雖然在亞馬遜中國的7年收獲很大,但是,心里仍舊有創業的沖動。”
換言之,是否亞馬遜中國已經難以激發他的職業斗志?是否亞馬遜總部讓他感覺束手縛足?這是王漢華留下的懸念。
“這不是被迫離職,但經營壓力非常大”,一位貼近亞馬遜的電商業內人士對《英才》記者稱,當時計劃入華虧損10年,如今已經虧了8年,還沒有看到盈利路線圖,這讓美國總部不滿意,另外中國本土電子商務網站崛起速度非常快,這種相對的慢增長,無疑會帶給王漢華壓力。
沒跑過京東
若以亞馬遜7年入華業績,評定王漢華的功過,這的確不應該是被迫離職。
2005年,亞馬遜卓越一年銷售額不過1億左右,如今,亞馬遜中國的年銷售額可破百億,亞馬遜在中國,以平均每年超100%的增速,跑贏美國市場。
只是對比京東商城之后,這組數據頓時失色,從2007—2012年上半年,京東商城的年銷售增長率依次為350%、267%、203%、155%、105%、120%。同樣是“凈利潤為負”,規模和增長率則更加吸引眼球。
理論上,雷軍創業4年的卓越網,已經是中國圖書音像制品網上零售商中的佼佼者,客戶數量加亞馬遜先進技術和倉儲物流體系,以及大額資金后盾,這都是京東商城所不具備的,甚至,京東商城當時所主營的數碼3C產品,也本應是出身摩托羅拉的王漢華最擅長的領域。
但是,為什么沒有跑贏京東商城?
“第一,亞馬遜本身那套系統,既是一種支持也是一種束縛;第二,王漢華團隊沒有劉強東團隊更加了解中國數碼3C市場以及中國消費者心理”,上述人士稱。
一個最直觀的對比,在物流配送中,亞馬遜為每個用戶每一單附送一個精美紙盒,而京東商城只選用塑料袋。一個是當期2元的成本,一個只需8分錢。亞馬遜中國遵照全球統一的物流配送標準的結果,只能是在原本利潤偏低的中國圖書音像市場中更加虧損。
類似的差別,由于京東商城地處中關村,于是劉強東開創了“門店自提”,又發展了地鐵提貨點,甚至,可以將中關村的攢機服務搬到網站上。相比更低價的誘惑,浪費在取貨上的時間便顯得不足為道。這正是“中關村小販”出身的劉強東透析中國消費者心理的證明之一。
在《英才》記者調查中,幾乎沒有一家電子商務同行否認亞馬遜強悍的生態系統和技術架構,但是,對亞馬遜最大的質疑來自兩點:第一,亞馬遜中國欠缺對于不同類型商品的個性研究,包括不同的營銷方式和系統管控工具;第二,中國消費者和美國消費者行為模式差別很大,不同城市的購買力和消費能力也不同,可是,亞馬遜卻疏于對消費者個性的研究。
然而,將所有問題歸咎于王漢華似乎并不公平。一種說法是,王漢華在任職期間只負責亞馬遜中國銷售,在運營和物流上并沒有太多權限,甚至,在中國市場改變一個產品包裝也做不到。同樣的困擾,還在于政策限制、知識版權不規范等帶來的諸多問題,比如亞馬遜至今也無法在中國真正激活云計算和Kindle等業務。
不搞噱頭不好混
亞馬遜中國相比全球業務,的確是兩重天,第三方開放平臺便是典型一例。
開放平臺的理念,本是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索斯率先涉獵,目前,第三方開放平臺的營收增長率從2011年的36%躍升為2012年的40%以上。可是,亞馬遜中國的第三方賣家在2011年7月才啟動,可謂是姍姍來遲,此前,天貓、京東商城、當當網的開放平臺早已啟動。
“如果把測試階段也算上,一共才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亞馬遜中國副總裁方淦并未透露商家數量,只是說,成長速度比預期高好幾倍。
亞馬遜的開放平臺并非沒有吸引力。入駐京東商城和天貓的第三方賣家必須另行收費,相比之下,亞馬遜有著較為完善的平臺服務系統,而且采用“免費政策”,亞馬遜僅執行每月每立方米155元的倉儲費用,及最低每單2.7元的配送費標準。
當然,相對的,不需繳納保證金和年費,亞馬遜似乎也無義務像天貓和京東商城一樣,為入駐商家引入流量。于是,在雙十一、雙十二的電商大戰中,很難見到亞馬遜中國的身影,更不會像天貓和京東商城的團隊去培訓賣家。
“在美國十幾年的經驗證明,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的體驗”,方淦對《英才》記者說亞馬遜中國并不打算追隨本土第三方平臺的收費策略,同理,也并不熱衷于發動第三方開放平臺商家玩“大促銷”。
然而,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否適合套用美國經驗?艾瑞咨詢分析認為,2012年僅“雙十一”、淘寶即創造了191億的交易業績,遠超美國2012年“網購星期一”15億美元交易額水平。
一方,是轟炸式的事件營銷和促銷,一方,在默默的遵循“天天低價”,這正是天貓、京東商城和亞馬遜中國最大的差別。
有業內人士稱,亞馬遜是因為在美國已經走過消費者盲目購物的時期,在中國,從價格體系和管控標準上顯得相對“超前”了。在電子商務方興未艾的中國市場,亞馬遜中國是否一定要孤芳自賞的排斥價格戰,卻是值得商榷的。
電商大戰時,一種尷尬現象出現了:叫賣最低價的往往不是最低價,缺席雙十一、雙十二的亞馬遜才是真正低價。
“淘寶、京東商城,乃至當當網經常會制造各種噱頭,稱下月大促價格最低,并揚言打算虧損10個億,諸如此類。但是,亞馬遜從來不屑于做這種事”,上述業內人士透露,亞馬遜其實有一套始終遵循的比價系統,每天跟蹤所有網站價格,如果自家商品高于別家,則將別家價格與商品進貨價對比,如果高于進貨價,則系統自動調到與對方一樣低價;如果別家價格低于自家進貨價,則會自動生成報表提醒公司注意,分析是自身采購體系出現問題,還是別家在破產之前面臨清倉,又或是對手單獨調低單款商品價格以吸引消費者,并征詢供應商意見等。
“我覺得不冤,這是消費者成長的過程。如果我有廣告費,我可能不做廣告,而是想著怎么跟我的供應商、跟我的賣家談,請他們把體驗做的更好價格做的更低,這對消費者來說意味著最好的體驗”,方淦回應《英才》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