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財政懸崖”,其解決方案已初露框架。
如果按預測情景,啟動自動減稅程序以及受美國國債上限約束,2013年美國赤字減少而經濟萎縮,就業崗位要縮減600萬人左右,失業率要攀升到12%左右,這是一個對經濟形勢很有威脅的假設情景。
做一個量化分析:如果是減稅向新的增稅轉換,在下一個財年,美國政府財政收入可多收3300多億美元。而支出,按照不做調整的情況,下一財年支出會減少1725億美元。一增一減,便觸及到就業減少等不良情景。
而如何保增長、促就業,這是美國兩黨之間爭議的實質性問題。這些年,美國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政府財政狀況趨于惡化,互聯網的普及和相關信息的廣泛應用又為極端政治立場推波助瀾,很多原來的博弈顯得更有火藥味。合在一起,經濟的不確定性和解決問題的難度可想而知。
2012年底前,我們曾預計,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的解決,前景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是在年底,爭議雙方形成框架性過渡協議。相互妥協,留待下一屆政府推進解決問題;第二種是提出一個創新的思維框架,不再簡單談減赤字和擴支出,不再簡單談論過去已爭議不休的問題,轉而談論在稅收和福利制度方面怎樣形成一輪新的配套改革。這樣的前景概率是相對低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第三種,更極端化的假設,雙方最后拒絕讓步,聽任刺激政策按時退出。這個概率就更低了。
現在看,事態在按第一種情形演進。美國解決“財政懸崖”問題的路徑,一言以蔽之,是憑借其“美元霸權”,繼續給美元摻水,讓全世界買單,而美國則從容地實現金融危機之后的復蘇。
那么,作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中國何以應對?
美國是發達國家的代表,中國是新興經濟體的領頭雁。經過30多年“中國發展奇跡”,中美之間實際已經形成了一高一低兩體間的經濟大循環,形成了戰略均勢關系。
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3.1萬億美元等值,現在仍是持有美元資產為主,實際情況是一多半為美元資產,而其中又有70%甚至更高一些是美國國債。這也是種種制約條件下別無選擇的格局。
既然中國已在走上坡路,美國實際上是在走下坡路,那么在這種國際競爭中,可以預見,今后15—25年,中國的總量很可能會超過美國,但這還并不代表質的轉變。
中國人要強調和清醒認識:在第一陣營中走到美國前列,并不只是比總量,而是要比質量、比引領潮流的能力。物質支撐起來的核心競爭力里的軟實力、巧實力、文化層面的感召力、影響力的培育,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人民幣的國際化若要真正成氣候,必須著力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制度建設等等。
改革開放決定中國命運。我們不得不面對美國“財政懸崖”式外部問題帶來的一波又一波困擾,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如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將能夠對沖下行因素,形成上行因素,處理好中國勢在必行的趕超。這將是另外一個大題目。
總之,十八大之后,討論美國“財政懸崖”問題,中國必須有遠見地抓住自己的歷史機遇,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識與力量,從容和自信地迎接國際競爭,在長跑中后來居上,最終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夢”。
(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