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歷史,歷來中國動畫從不缺乏民族的東西。現在,在談論動畫創作的時候,必定會涉及名族元素的借鑒問題。民族元素在動畫創作中有著什么樣的體現?動畫設計者只有切實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在民間文化中融入當代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需求,才能創作出真正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關鍵詞:關鍵詞;數字技術;動畫創作;民族元素
目前中國動漫創作缺乏創新,動畫藝術創作與中國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民族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運用。動畫設計者只有切實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在民間文化中融入當代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需求。整合題材、內容,并配以精良的制作技術,使國產動畫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具時代氣息和現代品位,中國動畫藝術的發展才能經久不衰。
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門類,是工業社會人類尋求精神解脫的產物,它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正式用的“Animation”一詞源自于拉丁文,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釋為經由創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東西像獲得生命一般的活動。動畫不在于使用的材質或創作的方式,而是作品是否符合動畫的本質。時至今日,動畫媒體已經包含了各種形式,但不論何種形式,它們具體有一些共同點:其影像是以電影膠片、錄像帶或數字信息的方式逐格記錄的。動漫藝術跨越國界、種族、民族、職業、性別和年齡,是一門世界通行的視聽藝術,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大眾娛樂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1現代科技發展對于動畫手段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以及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數字媒體對新內容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在眾多媒體的競爭中會不斷有優秀的內容出現,提升作品的價值。讓國產原創動漫搭上數字媒體的快車。數字技術不僅成為當下主流的媒體模式,而且為動漫的現代性做出探索和實踐。毫無疑問,由于數字技術的先進性給動漫產業的發展及表現提供了越來越多樣的可能性,高科技的運用使動漫創作處于主導性地位,從而不斷有新思路、新手法、新形式出現。
2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特點
中國自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誕生了自己的動畫片,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期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產生了一大批聞名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夢皇帝》和動畫片《甕中捉鱉》之后,中國的動畫片便開始了民族風格道路的探尋。中國早期動畫在內容和形式上保留了傳統的審美特征,在內容上,大多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話、寓言故事,創作手法上吸取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法:木偶戲、皮影戲、中國水墨畫、剪紙、折紙藝術上;在結構上,大多采用中國文學慣用的線形結構,線索單一清晰,情節簡單;在人物造型上,塑造被肯定、歌頌的正面形象,重視教育性;電影語言方面:長鏡頭多畫面平穩、節奏舒緩,很少以畫面表現人物的意識及心理活動,色彩明麗,由此形成了中國動畫片簡潔、明快、有濃郁抒情色彩和含蓄意境美的獨特風格。
3民族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體現
一個成熟的動畫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不論是題材、音樂、角色的設計、場景的應用。在以運用高科技來豐富動漫創作的同時也不能完全依賴于高科技,純粹的高科技只能在視覺上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當動畫失去本質的時候,觀眾也會慢慢的厭倦這種形式的動漫,它自然會慢慢消失。今天,在我們的電視中、銀幕上很難看到中國的動畫影片,孩子們熟悉的是怪物史萊克、變形金剛和機器貓等美國、日本的動畫形象,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遺憾。自美國、日本動畫進軍中國動畫市場以來,雖然中國動畫角色造型在其設計創造性思維中獲得了新啟發,但是卻在對其動畫盲目的模仿和追捧中迷失了自我。現在中國動畫角色造型對美國、日本亦步亦趨,無論在市場,還是在藝術上都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放棄了自己以往優良的動畫傳統以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美術的根基,因而丟掉了國內市場,也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失去了應有的觀眾群。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藝術家創作的、以《大鬧天宮》、《牧笛》、《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為代表的優秀動畫片聞名全球,幾乎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動畫電影節的金獎和銀獎,征服了各國觀眾。而《功夫熊貓》是好萊塢又一以中國文化為素材的動畫大片,僅從片名就可以獨處濃濃的中國味兒。龍圖騰、鞭炮、面條、包子,主角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功夫是中國的功夫,并且以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為素材,在音樂方面應用古典、悠長的中國音樂,開篇的一曲《英雄》(Hero)可謂亦莊亦諧,從一開場磬鑼引出的羌笛與木笛交織的婉約之音開始,就散發出一股濃郁的東方韻味,哪怕它的旋律還沒有擺脫好萊塢傳統的那種既定東方情調模式,而不是真正特別純正的中式樂章,但是二胡演繹的主題旋律進入之后已經相當接近中國味兒了,美國人把中國古典音樂的感覺運用到極致,在視覺上生動的描繪了中國特有的風光,整部影片的效果既傳統又唯美。該片的藝術元素滿載著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元素的縮影。就是國人自己看也是覺得很美,美國人能通過從中國特色、中國元素和中國功夫找到動畫創作的切入點,與先進的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打進中國市場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它是在影片全球熱映的當今,也讓充滿意蘊與風情的中國元素及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然,中國也有自己很好的作品,如果你細心點就會發現從第一部《秦時明月之百步飛劍》到《夜盡天明》再到《諸子百家》以及現在制作中的《萬里長城》 里面的圖質處理效果已經明顯得到改善和進步。其中中國元素諸如場景設計、人物設定、服裝設定等處處體現中國特有的魅力,像《魁拔》、《秦時明月》、《風云決》等等都是很優秀的國產動畫片。在眾多優秀動畫作品中,創作者都是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動畫在漫長的動畫探索中目標還是很明確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同時我們在遵循一定要注重動漫創作的本質特征規律的同時,以運用民族元素為主,新技術為輔,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創作出好的動畫精品。
4結語
中國動畫業曾經的輝煌歷史,在動畫創作中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尤為重要。中國書法、篆刻、京劇、皮影、武術、傳統樂器、古代紋飾等民族藝術元素被廣泛的應用于中國動畫的制作之中,充分體現出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特點。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動畫演化為民族文化承載的一種重要工具,它是文化精神展示和交流的文化平臺,我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和歷史,這些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也是我們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當很好的加以利用并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周蘭平.動漫的歷史[M].重慶出版社,2007.
[2] 薄芙麗.中國傳統繪畫語言在動畫片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3] 段佳.世界動畫電影史[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
[4] 賈否.動畫創作基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尹愛菊(1983—),女,安徽淮南人,助教,雙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