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圖書是一種講究視覺效果的兒童文學讀物,通常采用大量插圖把故事情節連結貫穿起來。在創作兒童圖畫書時要考慮到適合學齡或者學齡前的兒童閱讀,文字要淺顯易懂,具有口語感及韻律感,描繪的故事不僅要符合兒童的興趣、多為他們所關注,而且要有助于兒童發展、基本適合兒童階段的理解程度。畫面則要為兒童所喜愛,用趣味的,生動的造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兒童圖書追求在童趣的畫面和文字之間尋求完美的統一,這也是兒童圖書的重要特色。
1兒童圖書創作目的
兒童在觀察時,眼睛所能接觸到的事物是非常豐富的,這時他們把吸引了自己注意力的東西加以選擇和強調。創作者就需要充分提供給兒童可供尋找的豐富的微小的細節,讓孩子有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圖書的創作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到如何吸引兒童的目光,使其產生持續閱讀的意愿,這時兒童圖書中的趣味性就尤為重要。圖畫書的趣味元素表現在文字描述的幽默感、插畫的游戲性、娛樂性、音樂性、以及圖畫書整體的設計與安排,使孩子能參與其中,從而得到快樂、情緒舒解,甚至互動的樂趣。因此把握好趣味元素是做好一本圖書的關鍵之一。
2趣味的范疇及分類
趣味就是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在心理學上,人的認知活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既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又是人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地反映客觀事物特征與內在聯系的心理活動。它由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認知要素組成。而兒童在對于兒童圖畫書認知的過程,是對兒童圖書的構圖、畫面、版式、造型、色彩等的認知過程,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趣味可以分為低級趣味和高級趣味兩種類型。低級趣味是就動物進化進程而言相對初始的、固有的、所有動物共同的那部分;高級趣味則指高雅、深刻、明快、積極進取、精心雕琢等心理傾向。在兒童圖書中,應該正確引導,帶動讀者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3趣味元素在兒童圖書中應用
趣味元素在兒童圖書中應用很廣泛,體現在圖書的構圖,版式,造型,色彩等等方面,目的是達到圖書最好的藝術表達效果,來啟發兒童的審美觀念,引導和培養兒童對于藝術的興趣。
3.1構圖方式、畫面設計中的趣味元素
構圖創作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是將作品各個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的一種形式。構圖就是對素材的運用、組織,處理加工,以至達到形式上的完美,以加強藝術感染力。構圖的形態要服從作品內容和作者內心的感受,并根據構圖形式美的法則來決定。對素材的運用、組織,處理加工,以至達到形式上的完美,以加強藝術感染力。在兒童圖畫故事《99厘米高的彼得》中,為了表現主人翁的地位,孩子彼得在整本書中多以全貌出現,而他周圍的角色總是以身體的一部分出現,使小讀者很快能夠得以區分和明確。同時畫面多以兒童的眼光去夸張的審視周圍的一切事物,有的畫面把狹窄的空間表現的格外龐大,在桌底研究絲襪,在壁櫥里看書,浴缸里扮演海盜斗鯊魚,充分反映出兒童圖畫書構圖上的童趣味道。再如幾米作品《布瓜的世界》中有這么一個畫面,大水過后,皮箱、手提袋都掛在了樹上,小孩卻坐在了鱷魚的身上,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宿命》中櫻桃按次序排列,由大到小,在最后一格櫻桃充斥了整格。為什么櫻桃不能像小兔子一樣繼續長大,利用最后一個的構圖來揭示主題,這就是櫻桃的宿命,它是不能再長大的。《小方格》畫面通過樓層分成了三層最上面住著的是大象小貓,中間住著自己和小狗,底層是長頸鹿。《布瓜的世界》整本書運用不同的構圖方式,精心繪制的畫面使圖書在結構與節奏上,產生了變化,讓我們在閱讀中體味著樂趣。
3.2版式上的趣味元素
版式設計,就是在畫面上,將有限的視覺元素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將理性思維,個性化地表現出來。板式設計是一種具有個人風格和藝術特色的視覺傳送方式,在傳達信息的同時,也產生感官上的美感。版式設計的原則是主題鮮明突出、形式與內容統一、強化整體布局。《99厘米高的彼得》采用比較窄的16開尺寸的開本,靈活應用大的對頁,文字配合插圖顏色,選擇不斷變化的字體,使書籍的整體風格生動而活潑;《布瓜的世界》整本書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整體的版式為跨版對頁,左邊頁為格子組成,右邊頁是一幅畫,形成了形式獨特的畫面。再如《救瀆與沉淪》的一段文字,“我下陷。地板下陷。沙發下陷。房屋下陷。”其中的“下”在同行字的下面。來突出“下”的含義,巧妙運用設計手段,來實現“意和形”的結合。而作者的后記,也是一樣的運用插圖的形式,用方格將后記分成了幾大部分,延續了整本書的版式風格。
3.3造型設計上的趣味元素
卡通造型的要素,實際上是指卡通美術設計的要素,包括寫實與變形、夸張、概括、扭曲,擬人與物化,具體和抽象。卡通造型設計與美術創作不完全相同。《99厘米高的彼得》中,彼得的造型采用Q版的三頭身形式,頭部比例大顯得稚氣,利用臉部五官的變化,來展現彼得內在心理細微的變化。其余的人物設計均為上大下小,物體大多數成三角或是梯形,采用的透視違反常規,很有兒童繪畫的特點。《布瓜的世界》它的封面是小孩頭頂著像瓜一樣的東西,其形象構想來自于法語pourquoi的發音“布瓜”,意思就是“為什么”,充分展現故事的主題——兒童總是充滿疑問。《失落的一角》講述人生總是會有缺角的,人物造型三頭身,人的臉部是由許許多多的碎布拼湊而成的,將人的臉部比作人生,構思獨特,充分表達了人生總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遺憾和坎坷這一主題。《孔融讓梨》不是敘述傳統的故事,而采用歐式風格,將梨和毛毛蟲故意放大,體積夸張到比人手中的果子還要大的多,最后甚至將梨畫成一個巨型水果,人都可以坐在了上面。《云上的天使》奶牛造型非常有趣,它穿著紅色的靴子,頭頂著青草,奶瓶在等著奶,其形象充滿想象力,表達得輕松活潑,富有創意。《雙手萬能》人物是四頭身的,書的造型設計夸張,書本內容被挖去、成了水池,承載了水和色色的魚,給書本以有趣的變形,人可以站在翻起的鏤空的一頁上面,手握長竿來保持平衡。
3.4色彩中的趣味元素
不同波長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視覺器官,色彩的明度、色相、純度、對比刺激,通過視覺神經傳入大腦后,經過思維,與以往的記憶及經驗產生聯想,從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應。
色彩對于兒童來說是觀察事物最好的判斷,他們對于形的把握遠遠沒有色彩來的敏感,因此,色彩的應用是兒童圖書趣味元素的重要體現。《99厘米高的彼得》整體顏色淺淡,而彼得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畫面以跳躍的色彩出現,體現了主人翁非常愉悅的心情。當彼得獨自在衣櫥里的時候則畫面色彩凝重,以突出小主人翁害怕的心理,通過兩種完全不同的色調對比,使得圖書在故事情節上出現明顯的轉折;作品的結尾部分,幼年不知不覺的結束,畫面使用深綠色,使讀者直觀地感受到小主人翁希望自己不要長得太大的擔憂。《布瓜的世界》采用水彩畫法,以情緒化飽滿色彩和夢境般的美妙想象,將逐個影像巧妙地連接起來,使讀者感受到豐富而饒有童趣的哲理。再如《波隆那插畫年鑒》的《狗臉的歲月》中,洗手間墻上所拍的照片主角狗的顏色都不同于其本身的色彩。作者在表現上巧妙運用色彩變化,告訴我們一個科學的事實:狗是天生的紅綠色盲。
4結論
兒童圖書,不像兒童文學那樣需要兒童在頭腦里將文字內容轉化成畫面,它可以將最耐看的畫面固定下來,它集中、真實而概括性地再現了現實空間,畫面造型直接、確定、鮮明,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夠使兒童身臨其境,感受其意義美和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