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最高表現形式。和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表明了文化多樣性是和諧文化系統中的重要內容。建設和諧文化應該維護好文化的多樣性。我們應該采取有力措施,通過維護文化的多樣性來促進和諧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和諧文化;建設
文化是不同區域形成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是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人群為適應、認識他們所面對的自然界而形成的。文化重要的社會意義在于其民族性、差異性,這種民族性、差異性有利于取長補短,互為促進,使世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觀。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最高表現形式,和諧文化是在和諧經濟和和諧政治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和諧氛圍,是人們在文化生活中處于一種和諧狀態。和諧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多樣性。
1和諧文化是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文化和諧
從文化的發展歷史和未來趨勢來看,和諧文化是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文化和諧。多樣性是任何事物成長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文化多樣性是世界各地的文化并非以單一的形式存在,而是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文化多樣性之于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之于自然界一樣,是一種客觀現實。物質環境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同生物多樣性一樣,具有永恒的價值。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類的文明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激烈的經濟競爭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在文化領域。這種競爭和交流一方面縮短了各種文明之間的距離,文化多樣性的喪失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所以文化多樣性的維護顯得越來越重要。好在我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從聯合國和世界各國近幾年來的行動中可以感知關于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要維護我們社會活力,我們必須至少要保護不能取代的習俗、慣例和技能的活的記憶,它們不應該被允許完全消失。和諧文化中的文化和諧首先是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溝通、發展的平等、和諧。各種文化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補充、和諧互助的一面,任何文化都以周邊文化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必須從周邊文化中吸取營養,在各種民族文化的共處中,不是誰取代誰,誰吞并誰,而是尊重文化的主體地位,實行不同文化的共存與發展。從縱向上看,文化和諧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的融會、貫通、和諧,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傳統文化要充分取舍、揚棄、改造,走向新的境界。我們構建的和諧文化就要在充分體現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他們的共同點,即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在各種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過程中,我們要實現各種文化的和諧共存,這就是文化和諧。
2維護文化多樣性是構建和諧文化的基礎
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樣性問題,絕非“保護”二字所能概括,具有決定意義的是現代人的創造,所以我們只能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在構建和諧文化中維護文化多樣性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各民族、地域群體的語言、宗教信仰、社會實踐、藝術、社會結構、民俗等的多樣性,從而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保障。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趨勢決定了中國和諧文化應該具有兩個基本取向:民族特色和開放性,這也是我們維護文化多樣性時應具有的品質。中國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在過去產生、經歷了歷史的社會化過程,至今相對穩定地沉淀在中國人心理層面上的思想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中國這個國家系統運作層面的根基和依托。維護文化多樣性首先要維護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最大個性,文化的個性就是文化的優勢;堅持文化的開放性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吸引外來文化成果和精華,促進本民族和諧文化的建設。我們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中應有之義,就像生物多樣性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維護文化多樣性也就成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維護文化多樣性在我國現階段來說就是為了構建和諧的社會,維護文化多樣性是構建和諧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礎。
3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諧文化構建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現代,擺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應該不應該堅持文化的多樣性,而是如何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問題。為了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在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和實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充分利用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各種力量。從當代文化實踐來看,多樣性主要有三種力量來維護:國家政策保護、本土化的自我意識和個體化的自由選擇。國家政策保護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強制力量,政府必須放棄民族托管人的角色,而開始考慮把自己當作文化多元共同可持續發展的擔保人,在建設和諧文化的國家規劃和政策中,要充分考慮到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問題;文化植根于本土,面對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要增強外來文化本土化的意識,在文化本土化過程中,對外來文化賦予一定的本土性格,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外來文化的挑戰,對文化民族性有自覺確認,在具體操作上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有目的地增加本土文化的介紹,營造一個有利于民族文化得以繼承和傳播的適宜氛圍,當然,本土化也不是僵化的存在,不是由過去的歷史、神話、文化傳統、語言、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一勞永逸地塑造的,它本身就是不斷建構的過程、不斷變化的現實,我們不能用本土的文化個性否認另一種文化,而應該是內涵普遍價值的本土化。(2)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溝通。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性質應當由“共同”轉變為“相互”,這就意味著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由抽象普遍性這一反多樣性規定向多元互補、內在整合的對話關系的過度。所以,一種文化對自身獨立地位及獨特價值的捍衛,就不再是一種狹隘的保守“情緒”,而是有了廣義的文化拯救意義。因為這不僅是維護自身文化尊嚴的需要,而且更根本的是保持文化多樣性的需要。(3)加強維護文化多樣性的立法和宣傳教育。依法維護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文化和諧共處的關鍵,這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漠視,所以我們要進行宣傳、教育,營造一種有利于文化多樣性維護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意識,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文化多樣性的教育很重要,因為這種文化多樣性的維護程度和維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來決定的,避免出現本位文化的“斷裂”。(4)不斷完善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援助措施。目前,維護文化多樣性面臨的最大難點,也是最迫切的是維護各民族的語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滅亡的速度在不斷加快,語言的消亡意味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減少,因為在語言丟失的同時,原來以這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也可能喪失,但是作為社會弱勢群體,保留著少數民族語言的人們為了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獲得生存,不得不放棄固有的語言和文化,被強勢文化所俘虜,所以他們在維護自己文化的過程中應該得到社會的援助,這種援助包括經濟上的和制度上的,援助包括來自政府的和非政府的。(5)提升文化多樣性的維護能力。在構建和諧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實現多樣性文化在交流中的多贏結果,這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目標。首先要達到一種文化對他文化的客觀認識,即屬于該文化的成員要拋開文化本位主義的先入之見,在他文化的接觸中看到對方優于自己的地方,才能客觀地認識到維護自己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才能夠提升維護自己特有文化的能力。當然也要防止文化或種族中心主義傾向,對他民族或文化持有偏見,影響其他民族的文化發展。費孝通先生曾經在日本說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六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維護文化多樣性,建設和諧文化的最為貼切的思考,對于我們建設和諧文化應該有很大的啟發和參照的依據。我們在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過程中應當既選擇開放,又堅守的文化策略,這是實現和諧文化構建的必然要求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