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期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群體“90后”,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對“90后”大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南風效應”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效應,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式的一種探索和創新。
關鍵詞: 南風效應;“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其根本任務。如今“90后”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的主體,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都顯現出新的特征,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南風效應,不僅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時是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一種探索和創新。
1“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
所謂的“90后”大學生是指20世紀90年到99年年底出生且進入大學的公民。他們成長的時期正是中國處在急劇的社會變革之中,經濟的騰飛催生了很多新鮮事物,通訊的極端發展也將人們帶上一條信息高速公路,這些成長背景使得“90后”大學生同上輩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他們的個性特點也備受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高挑戰。
(1)個性張揚,缺乏團隊精神。“90后”大學生生活條件相對優越,大多是獨生子女,思想上與“70后”、“80后”的大學生有著較大差別。“90后”的大學生追求時尚,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個性張揚,獨立性強,極力表現出與眾不同,在各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獨特的想法表現出來。但相對來說又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對團隊組織的忠誠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和團隊精神的培養。
(2)思想開放,看待問題偏激。“90后”大學生生長在信息大爆炸時期,他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海量的信息,接觸許多新鮮的事物,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開闊,觀念開放、前衛。但是由于他們與社會接觸的甚少,價值觀不穩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常常處于猶豫、迷茫之中,情緒波動較大。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時,他們容易驕傲自滿,在看待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問題容易存在偏激。
(3)競爭意識強,受挫能力弱。“90后”大學生親眼目睹他們的父母在遭遇國家經濟轉型時不得不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強迫自己學習新的生存技巧,重新選擇職業和創業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惆悵。這使得他們競爭欲望、財富意識強烈,創造力、理財能力比前輩更強。但由于“90后”在成長過程中深受長輩、父母的寵愛,就像溫室里的花朵被保護起來,沒有受到過任何的磨礪,以致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心理脆弱,耐挫力弱。
(4)多元的價值取向,但功利性明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90后”大學生價值取向、目標追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明顯比前輩更加理性、現實,更加關注物質生活,價值定位實用化、功利化傾向明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少的“90后”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了解就業形勢,經常看招聘信息,觀摩學校的招聘會,向學長學姐取經。而對未來的職業最看重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其次才是“個人的興趣”、“特長的發揮”、“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等。由此看以看出,“90后”大學生對價值目標的定位具有功利化的趨向。
2“南風效應”探析
(1)“南風效應”概念引入。“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1]這則寓言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將“南風效應”運用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別注意講究方式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心里承受能力,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學生,實行“溫情”教育,像和煦的南風一樣溫暖被教育的對象,已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2]
(2)“南風效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南風效應”運用到“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種創新,不僅有利于構建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水平,同時也有利于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
1)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日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應該從學生所犯錯誤的結果進行嚴厲的指責,那樣會使學生的“大衣裹得更緊”,進一步會加速師生關系的惡化。如果思政工作者能夠關愛、尊重和理解學生,以人為本實行人性化的教育,那么會輕而易舉讓學生“脫掉大衣”,使學生主動向老師吐露自身的心理動態和思想動機,達到教育的目的,從而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師生關系的真正生命力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和溝通體現出來的,因為如今的“90后”大學生有著很強本能自我保護的意識,對老師的教育有著心理的防范。如果思政工作者在面對那些犯錯誤的學生是,能夠將自己的感受、信念、態度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覺性,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那么老師和學生之間就會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2)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90后”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還處于青春的叛逆期,逆反心理和恐懼心理比較嚴重。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灌輸性的教育已經不再適合,他們更希望對自身進行自主的表達,注重同學間、老師間的多向溝通,以在老師的教育引導下完成自身的獨立思考。如果當前思政工作者還是延用以前的管理方式,勢必會激發學生心中的對立甚至反抗情緒,這樣的管理方式并不適合現在的社會,缺少一些人性化和科學化。
把“南風效應”引入到“90后”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正確地運用“南風效應”可以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思路,也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學化起到示范的作用。
3“南風效應”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對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除了要一如既往的投入工作激情之外,還應該對“90后”大學生能有更多地關愛、理解、寬容和激勵,把他們當作自主的、發展的人,充分地尊重他們,讓他們時時在“南風”的沐浴下健康成長。但是在運用“南風效應”的同時也要注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適度原則,切忌刮“濫風”和“偏風”。(1)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注重人文關懷,給予學生安全感和親切感。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具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而每當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另一種需要便會取而代之。[3]大學生最需要的三個層次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因此,我們在對“90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重給予人文關懷。絕大多數“90后”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倍受家人的寵愛和呵護,他們在大學階段,心智、情感等多方面還不成熟。因此,思政工作者在教育學生時,應當真誠對待、言行一致,把學生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揚民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安全感和親切感。對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的學生要及時地幫助解決,化解他們遇到的各種矛盾;當學生遇到困惑時要及時溝通。因此,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貫徹人文關懷,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新的形式、新的理念、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應用“南風效應”應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適度原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小的常規性的錯誤,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幫助學生改造自己,容許學生適當的范圍或程度內的錯誤,而要把握的原則就是要尊重和接納學生。首先要建立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育“90后”大學生的過程中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不無端地指責,更不能諷刺挖苦,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常言道:“樹怕傷根,人怕傷心”,如果挫傷其自尊心,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和抵觸心理,使工作產生相反效果。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平等地對待學生,理解和寬容學生,將心比心。“有容,德乃大”。其次,對“90后”大學生要有殷切的期望,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從人性觀上來說,高校思政工作者都應該相信每位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打擊;多一些贊揚,少一些責備,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和主體地位,培養有創新能力和獨立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3)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應是一個不動感情的,只按照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條條辦事的審判官,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和孩子們一樣對周圍事物有喜怒哀樂反映的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具備“南風”的素質和技巧,就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親和能力。要善于營造融洽的氣氛,使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善于表達自己的關愛情感。“親其師,信其道”,人對信息的過濾通過兩個系統進行:一個是理智性過濾系統,用來分析信息的科學程度,如果認為信息科學就接納;另一個是情感過濾系統,用來分析信息發布人的尊重和可靠程度,如果認為可靠可親,就接納。個體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有關的事物上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備較高的人格魅力會打動學生,使人產生“向師心理”,收到良效。
(4)要長吹“南風”,切忌“無風”、“濫風”、“偏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90后”大學生對于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決定了他們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保持滿腔的熱情,要做到嚴中有愛,愛而不溺;不成為無原則的“老好人”;對待每一位大學生要公正平等、一視同仁,不帶有色眼鏡看人用人,要讓和煦的“南風”吹到所有“90后”大學生身上,溫暖所有人的心。
參考文獻:
[1] 于茜,李瑋.“南風效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02).
[2] 隋維娟.思想政治工作呼喚“南風效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6).
[3] 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成明,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53.
作者簡介:周洲(1984—),男,四川大竹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