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農村中學學校德育管理工作面臨一些新問題。做好農村中學德育工作,應該健全德育管理網絡、積極拓寬德育途徑。與此同時,學校要明確責任,調動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這些措施對于推動農村中學學校德育管理取得明顯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中學;德育管理;措施
對于學校而言,培養學生成為對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應是其直接之目的。而學校為社會輸送的人才質量直接決定著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方向,這就需要學校在加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而道德在本質上是處于生活之中的,道德和生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質性。道德不僅源于生活,還把人從生活中分離出來,道德之為道德的種種要素在人生生不息的生活環境實踐中得到完美的結合與統一。筆者認為,要推動農村中學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取得成效,其措施主要有下:
1加強領導,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網絡
農村中學生處于人生的學習階段,他們無論對于新的知識還是新的價值觀接受能力都比較強,因此學生在紛亂復雜的社會之中能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性的分析以及對事物的正確取舍,都取決于學校在學生方面開展的德育教育。林崇德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1]只有中學生擁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并以此來指導他們的生活學習,他們才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擁有一個明確的思想立場,從而用道德觀念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為了加強農村中學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時效性,組建一支負責任、能力強、辦法多的德育工作隊伍至關重要。當然,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負責機構是黨、團組織和政教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班主任。因此農村中學要建立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網絡,形成三大德育工作網絡:一是在黨支部、校長室領導下,由學校中層行政以及班主任為骨干,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學校德育工作網絡;二是在團委、學生會、少先隊等部門組織下,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網絡;三是由班主任全面協調、具體操作,任課教師參與的班級工作網絡。
在組建德育網絡的同時,務必使各科室要明確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并制訂相應的考核要求和獎懲條例,形成較為完備和規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長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檢查和督促,及時提出改進建議;組織教師認真總結德育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學督導評估細則中的德育內容為依據,對相關德育工作者進行考核和獎懲。要強化制度導向,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使德育成為教育中最基本、最經常、最有效的形式,提高中學德育的實效。
2明確責任,調動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發揮德育組織作用必須明確學校各位教師的德育工作職責,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實。在農村中學,班主任教師和科任教師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力量。所以明確班主任教師和科任教師的責任,調動其積極性對于學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義。
第一,要調動班主任教師加強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因為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骨干力量,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學校要擬定班主任工作職責、考核細則,明確班主任的責任,增強班主任的責任感。同時學校要建立激勵機制,調動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首先,對班主任實行目標考核激勵機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學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標考核機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標的情況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貼待遇。班主任津貼不僅是班主任的工作勞動所得,也是對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勵,可以更好的調動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讓班主任參與班級學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級教學管理上要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在學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發言權。班主任只有參與管理工作,才容易產生認同心理,增強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從而才能強化動機,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第二,要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學中——不論是什么問題的教學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導地位。如果不達到這一點,“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這句人們所熟悉的話就會成為偽善的托辭。學科教師是不容忽視的德育工作者,學校要提出在學科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同本學科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給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各學科德育都要以知識為載體,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效果。學校要制定科任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級工作的具體要求,并對他們的工作在評選優秀教師工作中有所體現,同時也把他們此項工作的好壞納入每學期的工作質量評價中。
3加強聯系,積極拓寬德育途徑
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一個人的道德發展至何程度,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得以表現證明。在德育教育的社會關系中,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而學校則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陣地,因此,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要形成合力,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不是互相割裂。為此,農村中學一方面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系,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接待日、舉辦家長學校、開展家庭咨詢等多種方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指導家庭教育,使農村中學家長了解并配合學校貫徹實施好大綱,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
另一方面,農村中學還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社會德育是學校德育的延續和補充,沒有社會參與的學校德育是不完善的德育。社會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但有許多仍是潛在的,需要學校加以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社會中積極因素的影響,保證德育目標的實現。如引導農村中學生自覺接受社會上各種積極信息,參加社會公益勞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計劃地聘請各行各業熱心于教育事業的模范人物為校外德育輔導員,并定期邀請他們到學校做先進事跡的報告;不定期到城里參觀革命烈士紀念碑、博物館、敬老院、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等。使農村中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學習了解黨的政策,增強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構建起學校——家庭——農村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營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環境,德育教育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開明出版社,1999:19.
[2]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佚名.校園德育建設之我見[J].中國教師報,2003,12(3).
[4] 蔚雅琴.談談學校德育管理的幾個問題[J].沈陽干部學刊,2004(4).
作者簡介:楊紅林(1977—),男,甘肅通渭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