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很多學者說通過美術的學習,能夠提高兒童想象力、創造力從而得到記憶力的提升,孩子并非一蹴而就的,在美術教育中,在圖像背景下,對兒童進行有意識的引導與強化,使新舊記憶產生碰撞,從而引發新的表達。
關鍵詞:圖像記憶;視知覺經驗;圖式;記憶痕跡
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普遍規律,而兒童的美術作品與其記憶力存在很大關系,倘若關注兒童美術作品就會發現其作品與現實還是有很大出入,這是因為兒童繪畫并非是畫其所見,而是畫其所知。①
1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
全中國的美術培訓多不勝數,很多機構打著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的旗號,培養繪畫作品千篇一律的小畫家。試問造成這樣的現狀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正所謂,有需求才有消費,家長是如何抉擇的?為什么造成這種千篇一律?
兒童的智力發展有其一致性,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但為什么到成人藝術家會越來越少?難道僅僅是很多藝術家到后來都不從事美術創作了嗎?其實不然,一般情況下,多數兒童對繪畫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都在11歲左右的轉型期中,普遍認為是兒童從涂鴉轉向寫實繪畫,而要承受的轉型遠遠超出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反而扼殺了兒童的繪畫天性。為什么無法完成轉型,因為兒童的思想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受到很多條條框框限制。舉個例子來說,太陽統一都是在高高天空上一半的太陽,大樹就算有很多形態也都是成人認為的簡單線條勾勒,喪失了美術學習的最初目的,平淡無奇的藝術家如果放在一起,反而顯示出兒童美術教育的弊端。
2兒童美術學習的目的與意義
涂鴉是幼兒情感表達的工具,幼兒隨意涂鴉有其自己意義在里面,是幼兒的語言,是成人無法理解,很多研究者根據兒童這一特點,通過數據分析將幼兒的這一能力整理成測試,作為試談幼兒心理狀態的工具。而現階段美術教學普遍存在于兒童的學習生活中,幼兒園是必修課,小學開始輔修,從來沒有缺失過。兒童美術教學真正目的何在?大眾普遍認可美術教育是一種培養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課程,旨在通過美術學習促進其他科目的學習。由此看來,美術學習的任務之巨大、時間之迫切,要求美術學習從小抓起。
3圖像記憶的作用
記憶的生物學地位。人是通過直覺(視知覺)從外界獲得信息,再在記憶中儲存的。記憶的積累使大腦的信息不斷增加,并為后來的學習機運用提供了信息源。而記憶又分為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通過圖像為兒童的認知表現及創造活動提供了舊有的圖式經驗,不斷充斥的圖像記憶也是兒童不斷消化、換新的狀態。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有針對性的大量的視覺圖像,加強視覺沖擊,從而鞏固記憶。
按照七田真的理論,0~6歲的小孩中50%的人都有這項能力。而成年人中很少有人擁有圖像記憶的能力,因為小時候的照相記憶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保持,長大了慢慢退化掉了。兒童在繪畫中變現出來的作品是無意識的,受到其潛意識的控制,而藝術家在理性控制畫面的基礎上,主管有意識的整合自己的畫面。
畢加索說過: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學習。所謂學習,并非指畢加索美術技能差,而是學習孩子那種單純、無拘無束的表達方式,那種視知覺物象模式化的圖式記憶系統。兒童自身對當今充斥大量的中外美術經典作品的藝術欣賞課占據兒童的認知美的視覺思維領域,讓兒童從歷史文化藝術本質人格及技能等諸方面真正理解美的真諦,讓他們的視覺審美品位逐漸提高。
通過圖像記憶,過去的記憶痕跡會被喚起,通過視覺信息加工:識別、信息整合、特征抽取,在視覺圖像背景下,兒童的視覺圖式表現為兒童新舊記憶引發新的表達,是一種物象的圖形在再現表述中發生變化,使之與其相似的圖形都發生變化。
4圖像記憶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圖像記憶在如今的教育系統中,作為一種提高智力與思維廣度的方法,普遍存在,其實美術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圖像記憶的過程,在孩子年幼時期就接受這種以美術為媒介的圖像記憶方式,不但有利于孩子對美術學科的發散性思維呈現,更能從另一方面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對其注意力、觀察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圖像記憶的模式下,需要老師的橫觀調控,有效的引導與控制,方能起到恰到好處的效果。
(1)利用加涅的記憶信息三級加工學習理論,對圖像信息進行加工。從心理學來談,感覺器直接通過感官來感受信息環境,對信息進行記憶,但是記憶保留時間是很短的,信息是很容易失去,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部分,經過特殊的處理,進行選擇性的短期記憶的信息重復,可增強記憶力和理解短時記憶的信息,使之成為長期記憶,還需要調用相應的規則和知識的長期記憶的過程中,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提取信息從長期記憶,制定相應的操作,短期記憶效應的實現。
在美術教學中,可以有步驟的對其記憶系統進行訓練,令學生主動記憶,并在一周或兩周后,用語言復述自己的觀察;當一個學生復述時,其他學生可以補充其所遺忘的部分,以此增加全班學生的共同感知與記憶。語言復述過后,根據自己思想進行繪畫。
(2)美術學科要素的傾斜兒童對線的把握、形態的構成。在美術學科角度,圖像儲存信息量大,善于思考,呈現豐富多彩的畫面。將現場視覺看的記憶與記憶回放相結合,喚起記憶與加強思維,從而進行記憶到聯想,長時間這樣的練習可以儲存一個龐大的信息庫。通過記憶加工深度的增強,表現方式與途徑也會發生變化。
(3)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讓兒童在興奮點上學習。兒童的心智較為不成熟,情緒和心態是最易于變化的,心理狀態下常出現不對稱性。找適合兒童的學習模式,用他的思維來思考,小問題入手,啟發兒童進行觀察和表現。
(4)盡可能通過美術鑒賞的方式學習。美術鑒賞,顧名思義分為鑒與賞,需要一種思維的洗禮。兒童鑒賞并沒有對與錯,是通過這一方式促使孩子的主觀思維,刺激學生的知覺經驗,了解美術的價值,體驗不同的美感經驗,從而積累與持續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并能夠以此為始,學會學習。
注釋:①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1998.
參考文獻:
[1] 李力加.喚起知覺經驗的美術學習[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
[2] 王啟萃.兒童思維發展與訓練[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1995.
[3] 加登納.藝術與人的發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4] W.J.T.米歇爾(美).圖像理論[M]. 陳永國,胡文征,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丁志超 ,女,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