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時空距離相隔久遠,人們對原始藝術普遍充滿好奇進而感到神秘。原始藝術相對現代藝術而言,沒有受到現代異化形態社會的影響,缺少積習而成的條條框框的桎梏,當然也沒有刻意培訓出來的專業化樣式。原始人簡單純粹的生存狀態、敏銳而感性的直觀觸覺,以及純樸率性的表達,如兒童一般天馬行空、率性而為。同樣,兒童畫也因其單純、感性、童稚的特性而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散發出特有的藝術魅力,二者之間有著巨大的相似性。
關鍵詞:原始藝術;兒童畫;相似性
因為跟現代社會的藝術相隔久遠,同時因為不了解,人們對原始藝術普遍充滿好奇進而感到神秘。從遺存下來的藝術作品來看,沒有太多異化社會因素的影響,缺少積習而成的條條框框的桎梏,當然也沒有刻意培訓出來的專業化樣式。原始人簡單純粹的生存狀態、敏銳而感性的直觀觸覺,以及純樸率性、渾然天成的表達形式如兒童畫一般天馬行空、行云流水正是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僅從表意理解,原始藝術中的“原始”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簡陋的、粗鄙的、蠻荒時代的和未經馴化的等多重含義。這只不過是從技術層面上來講的,對于藝術來說并非如此。原始藝術主要是指人類發展初始時期的藝術。美國當代著名學者簡.布洛克指出:“藝術不同于科學、哲學、技術、甚至宗教,它似乎并不擁有一個世代沿襲的龐大的積累過程,而是像維納斯的誕生那樣,在人類的初始即已形成。這或許是因為藝術是最基本的人類需求的表現,是因為那些需要并不全是理智的、概念的或觀念的,藝術沖動的有些最高的表現方式來自社會最原始的那部分?!?[1]
原始藝術是人類活動早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人類的幼兒時期)創造的藝術形式,而兒童畫是人作為具體的獨立的個體在其幼兒時期創造的藝術形式,同樣是作為人的某種特定時期的藝術作品,兒童畫與原始人的藝術具有諸多相似性。泰勒在《人類學》中指出,繪畫和雕刻等都是從現在兒童的繪畫和雕刻的不斷嘗試中可看到的那種稚嫩的萌芽中逐漸產生的。英國兒童們第一次嘗試著學習繪畫用的石板和板棚門,使他想起了原始部落畫人和動物……他們制作出了笨拙得如此可愛的形象,而且與原始部落的木偶非常相似,他們的作品完全可以保存下來以作為童年狀態雕刻的樣本[2]。從某種角度講,原始藝術和兒童藝術一樣都是從代表概念的象征抽象符號開始的,兒童畫的一個圓圈就表示一張臉,兩個黑點就意味著一雙眼睛;兩條直線就分別代表著鼻子和嘴。藝術就是從如此簡單而純粹的繪畫表達開始的。人們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一個不會繪畫的成年人所畫的畫與兒童畫有著天壤之別;同樣,一個擅長繪畫的成年人用嘴含著筆或用腳趾頭握筆也表達不出兒童畫那種意境。而且,原始畫雖然形式稚樸,但很多作品均展現出了高超的技藝。追根溯源,是什么讓兒童畫與原始畫一樣呈現出純真質樸的風格呢?如果說這種風格不是出自于技巧,那就應該是出自于心靈,因為原始人與兒童一樣有著一顆稚樸天真的心靈。
兒童的想法最接近于原始社會人類的想法。兒童時期,童心未泯,無欲無求,白璧無瑕,沒有矯飾做作,沒有東施效顰,缺少成熟的技巧,只是用心靈去體會感受,這就必然決定了整個畫面風格的獨一無二,渾然天成,無牽強之跡。這種稚拙是一種美,是一種特有之美,是成年人很難模仿的美。雖然物體形狀不精確,但卻成全了神似。這種離形而求神的畫風,或者處于“似與不似”之間的畫法,更顯得質樸可愛。換句話說也就是簡單純粹,用簡單的線條筆觸來表現自己心中所想,不用考慮畫面中出現的東西的真實性。這種繪畫方法是直到現在還被諸多名家所倡導和追尋的。最原始的想法最真實,而藝術恰恰是追尋原始的美感!所以,現代的畫越來越簡潔,復雜的構圖逐漸被現代的審美所取代,現代的畫家用傳統的簡潔的線條、色彩、構圖來表達心理情感的波動之類抽象的事物。
兒童畫與原始藝術在形式體驗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它們都有一種未被扭曲束縛壓抑的直覺、充滿好奇心和隨時保持著對事物的新鮮感,能夠將自己感興趣、關注的特征強烈地表現出來。兒童憑感性、第一印象作畫,直取主要印象。他們往往能抓住最概括的特征,不受細枝末節變化的影響,下筆明確肯定,意興盎然。如,兒童在畫人時幾乎并不受人體結構、骨骼的細節影響,十分簡練寫意,可以僅用圓圈代表一個圓形的頭,一根線條表示胳膊,手掌甚至可以忽略不畫,但卻不會忘記畫足五根手指頭,眼睛很重要,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于是便畫的較大,眉毛很多時候都可以省去。如此大膽的構建或取舍往往是成年人想象不到的?,F代人和成年人對事物的反應和理解有很多理性的判斷選擇和先入為主的主觀經驗參與,然而往往反而不得要領,掌握不了事物的關鍵,而原始畫與兒童畫的大膽夸張、豐富想象和自然簡潔的處理卻極富藝術的渲染力,這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原始藝術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它不會隨著時空的嬗變而失去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其藝術魅力反而會日益劇增。我們對原始藝術和兒童畫的深入研究,十分有助于對人類藝術本源的挖掘。綜上所述,原始藝術和兒童畫都蘊含著稚樸、天真、夸張、強烈、粗狂、神秘、詼諧等藝術語言共性特征。相似的形式,來源于相似的感受,相似的感受帶來了共鳴,共鳴無形中逐漸產生交互、包容、理解的力量。探尋兒童本身具有的原始特性,再把原始藝術獨有的表現形式通過合適的方式潛移默化教與兒童,必然對兒童的全面成長乃至我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原始藝術在下一代中得到傳承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簡.布洛克(美).原始藝術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4.
[2] 王令中.美術形式的視覺效應與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林金鳳(1983—),女,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