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時代風格的服飾,其形成有著歷史與文化的多方面原因,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我們研究服飾風格,研究的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服飾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所顯示出來的價值取向、內在品格和藝術特色。
關鍵詞:服飾;風格;哥特;洛可可;民族性
1服飾造型的起源
服飾造型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規律,是從同質到異質的變化。史前的造型藝術往往類型區分膠著混沌的狀態,藝術與實用混為一體,審美從屬于實用,胚胎狀態的美學思想極為簡單幼稚,形式談不上鮮明的風格分類,基本上是模式化、公式化的。古希臘藝術作為西方藝術的源頭,從人體之美中創造發現,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愛奧尼式、多里克式、柯林斯三大古希臘柱式。這和古希臘人重視體育是分不開的,對于健全身體的追求、人體美的熱愛,創造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藝術造型。服裝和配飾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它的產生之初即要求實用。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遮體御寒的功能之后,人們才逐漸將美觀放到一個從屬的地位。最初是用石子,獸牙,獸骨,海紺等串在一起佩戴,又逐漸學會了用紋飾裝扮自己,經過蒙昧、野蠻,經歷了悠久而燦爛的發展歷程,人類緩緩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化、編織工藝的發展,服裝和飾品在不同時代中受到環境變化、宗教信仰、文化形態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實際應用而不斷演變進化發展,成為代表人類審美追求和不同時代風格特征的重要標志。
2不同時代的服飾風格
不同時期的服裝與配飾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所謂風格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服裝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所顯示出來的價值取向、內在品格和藝術特色。服飾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變遷,其風格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1)哥特時期風格,最初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用來區分中世紀的藝術風格。哥特藝術風格的產生于宗教密切相關,最突出的表現即是教堂。其基本構件1)尖的拱門,2)有棱筋的穹隆,3)飛梁扶壁,4)大型彩色玻璃窗。尖拱和肋架拱頂像一個個飛向天空的箭頭,而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也為祈禱著營造一種向上升華更接近天國的幻覺。哥特式建筑的魅力來自于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征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可以說哥特風格的誕生與發展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是文化與藝術的一次融合。宗教對建筑有需求,建筑上的審美直接影響了人們對衣著打扮的追求。當時的男子服喜上重下輕,女性流行長袍和高腰的拖曳裙,都呈現三角形的輪拖,色彩上受到彩花玻璃的影響,男女裝的顏色非常鮮艷,衣身、垂袖和褲襪常常采用作用不對稱的顏色,女性拖曳在地的裙裾也常用不同顏色的衣料來拼貼裝飾,上下左右的特案和色彩都追求著教堂中彩色玻璃的奇妙韻味。配飾上,女性常常戴著高聳尖頂的安妮帽,男性也以飾布在頭頂纏繞作成雞冠樣的造型,或是有長長帽尖垂下的罩帽披肩。同樣追求高聳入云拔尖之感的還有尖頭鞋,在當時越長的鞋尖越能代表身份地位的高貴,王族的尖頭鞋是腳長的兩倍半,因為過長有時還需將鞋頭系在膝蓋上。這種對細長銳角的追求應該是希望能如同教堂的尖頂一樣,更接近心中圣潔的天國吧。
(2)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文化是當時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社交產物,女性是沙龍的中心,因此以女性為中心的洛可可服飾風格與當時矯揉造作的沙龍文化一樣,浮華撩人。夸張的裙撐、打褶的花邊、春光乍現的襯裙、緊身內衣……以沙龍為舞臺,女性們挖空心思地裝扮自己,緊身胸衣與裙撐再次活躍起來,經過巴洛克時期的休整,如同反彈一般愈發夸張。裙撐越來越大,緊身胸衣的制作技術也愈加精湛,整件衣服綴滿蕾絲與花狀飾物,被稱作“行走的花園”。將絲帶與人造花朵裝點全身;襯衣里袋裝著小玻璃瓶讓腰部點綴的鮮花一整天不會枯萎;為了做出標新立異的發型而用面粉糊制固定,天熱散發出的氣味則用香水掩蓋……洛可可時期的女性周身充斥著無盡的繁復細節,這種行為和沙龍文化倒是“相得益彰”:百無聊賴的鍍金貴族以沙龍社交打發時間。進入沙龍的賓客都應言辭優雅、舉止得體,這被視為品位的標志。這種社交文化導致的后果是,沙龍完全成了一個人工的世界:人造和干澀。自然性被排斥,一切都是改造過的、雕琢過的,從裝飾、服裝、儀態、聲調、話語、觀念到情感,莫不如此。服飾和文化的相互影響,在這個時期顯得尤為契合。在沙龍中的一切布置,都是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社會思潮的折射。反過來沙龍的衣著打扮審美情趣又影響了社交圈乃至平民百姓對服飾的追求,人們崇尚華麗的風氣,比巴洛克時期更為講究,更為矯飾,也更為柔弱。宮廷中女性對服裝與配飾的品味引導貴族階級的流行趨勢,進而誘發了全社會民眾對服飾的審美標準,這是帝制社會最常見的一種服飾流行規律。因此,像法國這樣自帝王就崇尚奢侈揮霍的國家,沙龍中賣弄修養,生活中則極力追求服飾新奇,競尚奢華也就成了一種全民風氣。
3造型藝術與民族性
對于藝術的追求,對于美的感受,和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美國作為一個殖民國家,沒有太多悠久的歷史痕跡,他們生產的家庭用品往往簡單實用,這令部分厭倦了過度裝飾家具的歐洲人贊嘆不已,當然也被部分崇尚裝飾主義的欣賞者嗤之以鼻。歐洲早期傳承下來的桌椅起伏不平充滿了古典的裝飾主義,這和文藝復興之后奢華的窮奢極侈有著極大的聯系,這讓一戰后才富裕起來的美國人無法從骨子里融進這樣的裝飾因子,他們更注重產品的簡潔性和技術正確性。造型總是帶有地方色彩,在意大利或地中海一帶,由于常有明朗澄澈的光線,尤其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之下,能見度絕佳,因此希臘人會產生那種總精于描寫自然的雕刻,意大利人也會產生以透視法為基礎的繪畫。而在我們中國,由于中國境內濕氣大,所以常有水墨畫中出現的“山在虛無飄渺間”的景象,也是由于濕氣大,使人無法看清楚遠方的景象,于是遠近之間變無法比較研究出透視的法則。再例如埃及人,他們生活在一望無垠的大地之上,若是纖細的工藝只會迷失在沙漠之中變成滄海一粟,因此單純與巨大的規模成為了埃及人建筑造型的最大前提,金字塔就是在埃及人如此強烈的抽象沖動中誕生的。這種地域色彩極濃的藝術特色,和一個民族所處的地域環境息息相關。地域特征、歷史文化,這些都是一個民族的重要命脈,和這個民族所產生的藝術特質息息相關。服飾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部分,它的產生與發展,和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時代風格息息相關,是時代特色、社會面貌及民族傳統的綜合審美體現。因此我們研究服裝與配飾的風格,研究的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一個流派的服裝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所顯示出來的價值取向、內在品格和藝術特色,是從藝術作品整體上所呈現出來的代表性特點,它是由獨特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服飾的時代風格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如影隨行,它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濃縮,研究不同時代服飾所呈現的風格,研究其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性,可以更好地深入研究服飾歷史和服飾風格設計。
參考文獻:
[1] 華梅,要彬.西方服裝史[M].中國紡織出版社.
[2] 劉瑜.中西服裝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 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沈思思(1984—),女,上海人,碩士, 講師,研究方向:人物與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