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谷歌推出一項名為Inactive Account Manager(以下簡稱IAM)的新服務,即非活躍賬號管理,方便用戶妥善處置自己“身后”的“數字資產”。
用戶可以通過IAM服務設置一個時間期限,以便谷歌在用戶去世,或長時間不使用該賬戶(虛擬死亡)后,對用戶遺留的“數字資產”進行處理,這些“數字資產”包括Gmail信息、Google+數據、Blogger帖子、Drive內文件、Picasa相冊、Google Voice語音數據以及YouTube視頻等諸多谷歌服務中的數據信息。
用戶可以設定的時間期限包括3個月、6個月、9個月或12個月不等,當超過這個非活躍時間期限后,谷歌就可以按照用戶之前在IAM服務中的設置,將用戶的相關數據信息轉發給用戶指定的“遺產”接收人,或是干脆刪除所有的數據信息。當然,在用戶設定的時間到期后,谷歌會先去信確認用戶是否真的已經去世,或者只是轉用其他網站的服務。
谷歌表示,他們推出這個服務,旨在幫助用戶按照他們的“生前愿望”妥善管理“身后”的數字資產。
“我們當中很多人不喜歡想到死亡,尤其是自己的,但是為死后會發生的事情擬定計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我們推出了這樣一個新功能,讓你簡單地通過谷歌來為你去世后,或決定不再使用該賬戶后,擬定一份計劃,告訴我們如何處理你的數字資產?!惫雀璁a品經理安德里亞斯·圖爾克表示。
但出于版權保護的考慮,用戶在谷歌商店購買的音樂、電影、書等數字內容,不能被轉移或贈送他人,原因在于谷歌商店賣出的內容只授權賬戶所有者,該權利在賬戶所有者去世時也隨即終結。
數字財產不容小覷
谷歌的這一舉措,承認了用戶數據信息的財產屬性,也讓“數字財產”這一概念再度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數字時代,郵箱、博客、社交網絡、即時通訊、相冊、視頻、游戲等各種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用戶來說,這些服務有些承載了他們的個人經歷,因此具有情感價值,如博文、照片、視頻等;有些則是本身就具有經濟價值,如網站域名、游戲裝備、網絡店鋪等。
2011年,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研究人員與一家名為Rackspace的網絡公司合作,對2000名英國成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約四分之一的人在網上有價值不低于200英鎊的財產,這些財產的形式可能是視頻、音樂、電子書和照片等;其中,53%的人認為它們是“值得珍視的財產”。
“對所有者和他們的親人而言,網絡財產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情感價值?!庇蓭燅R修·斯特蘭表示。
金史密斯學院的研究人員克里斯·布勞爾則表示,有些受訪者對數字財產非常重視,在被問及如果房屋著火怎么辦時,“他們說會先沖到電腦前,把個人照片(及其他數字財產)用電子郵件發給自己,然后才離開房間?!?/p>
國內也不例外,普通6位數QQ號碼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些含有吉利數字或特殊意義的號碼更是高達上萬元;有些游戲中的資深玩家賬號或者極品裝備就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職業玩家甚至可以以此為生;一家經營良好的淘寶小店,其價值可能超過100萬元
遺產繼承 亟待完善
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數字信息開始產生價值——不論是真實的財產價值,還是獨屬于自己和親友的情感價值。而這些價值讓人們在認真對待自己網絡上的數據信息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自己“數字資產”的“身后事”考慮。
一般來說,這些“數字遺產”又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用戶賬號密碼類,如QQ、微博、微信、郵箱等網絡服務的賬戶和密碼等;第二類是各類文件,如電子郵箱、博客、空間、社交網站等服務中的文字資料及圖片、音樂、視頻等各種非文字形式的資料;第三類是網絡游戲中用戶擁有的游戲裝備;第四類是Q幣等由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發行的虛擬貨幣,以及支付寶、Paypal等電子錢包內的余額。
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那份調查報告中顯示,在2000名調查對象中,有近1/3的調查對象認為,“200英鎊”這一數額已經足夠多,應由親人繼承;有11%的調查對象已經把重要的賬戶和密碼寫入遺囑,交給律師保管,由后者在自己身后把這些數字資產和現實財產一并交給繼承人。
有需求就有市場,隨著用戶對“數字遺囑”訴求的增多,英、美、瑞士等國家已經出現了專門幫助人們處理“數字遺產”的公司,如成立于美國的Legacy Locker,就是一家為用戶提供數字遺產管理服務的公司。
成為Legacy Locker的會員后,用戶就可以在網站上輸入完整的數字信息,列明“數字遺產”的分類和繼承方案。一旦用戶過世,家屬提供死亡證明后,Legacy Locker就將根據用戶的安排分配其“數字遺產”。當然,用戶需要每年繳納給Legacy Locker一定的管理費用。
但是,由于人們在安全性、隱私性以及收費等方面的諸多顧慮,這些服務尚未得到大范圍的認可,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人們意識的不斷覺醒,這些面向“數字遺產”的服務必然會受到認可。
作為遺產繼承的一部分,“數字遺產”能否順利繼承,離不開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目前,美國已經為“數字遺產”立法,并已有俄克拉荷馬、愛達荷等州通過了針對“數字遺產”的法案;在德國,“數字遺產”是按照普通繼承財產的辦法統一管理的,當“數字遺產”被認證為具有金錢價值后,在死者死后10年內, 這些“數字遺產”的財產權都會受到保護;芬蘭的電信管制機構FICORA則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后,其近親可以繼承其“數字遺產”,認為電信運營商有權向繼承人披露管理“數字遺產”所需的相關識別數據,以及用戶名、密碼等,信息披露的標準同用戶在世時獲取這些信息的程序一致。
不過,由于互聯網全球化的特性,不少用戶使用的互聯網服務往往是非本國的,“數字遺產”作為數據信息的一部分,往往掌握在另一個國家的服務商手中。這時,關于“數字遺產”處置的相關問題往往就要看服務商的規定條款了,一般而言,網絡服務提供商都會在《用戶使用協議》中規定,用戶只對賬號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目前,很多大型的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用戶的“數字遺產”都有相關規定,如Facebook會限制能看到死亡用戶頁面的人,只允許親友留言哀悼,或者應要求關閉賬號,但不會交出用戶密碼;Twitter規定親屬在提供賬號持有者已去世以及他們有權處理后事的證據后,可以選擇將賬號刪除或存檔;Hotmail允許郵箱主人的家庭成員申請將郵箱中的文件刻錄成光盤,只要他們提供授權書和死亡證明;而更多的服務商是將一段時間不訪問的用戶的賬號凍結、回收。
相對而言,谷歌IAM服務更為完善和人性化,也為其他互聯網公司處置“數字遺產”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