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表示,微信業務是否收費以及如何收費是由經營者依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的,政府部門沒有干預,未來也堅持這一原則。這是政府明智的表態,理應受到互聯網界的歡迎。它預示著OTT問題將重新回到市場經濟正常軌道上來自然解決。
接下來的問題是:電信運營商怎么辦?這里,我想站在運營商利益角度,幫助他想問題。因為運營商日子好過了,互聯網企業的壓力也就小了,政府和民眾的壓力也會舒緩。
從運營商角度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當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有利于雙贏;但要看到,競爭也是市場經濟不可回避的選項。即使合作,也需要以各自的競爭力為基礎。沒有競爭作為保障的合作,就成了做慈善,是不可持續的。運營商在斷了政府干預的念之后,對參與競爭,需要有充分的準備。但我擔心OTT會成為一個對運營商參與競爭來說是誤事的概念。誤事當然是指誤運營商自己的事,而不會是誤互聯網企業的事。
為什么說OTT會誤運營商的事呢?因為從OTT角度看移動互聯網下一步發展,會使運營商看漏市場競爭的戰略要點。具體來說,移動互聯網是CT與IT的融合(形成ICT),本來兩網兩業融合,要求有CT投入與IT投入兩個戰略高地。OTT只看到IT越了CT的頂,卻無意給自己造成一個戰略盲區,沒有看到CT實際也不能越IT的頂。要想在ICT中爭取主動,需要加大向IT進軍的步伐。如果不加大IT投入,當然不會誤互聯網企業的事,反而會減輕他們的市場壓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CT業如果不向IT領域做投入,就不可能指望將來ICT中占大頭的IT產出,會有自己的一份;反過來說,CT業如果及時加大IT布局力度,也沒有任何市場阻力能擋得住運營商從這里獲得收入。這筆收入,實在來說,并不是什么從CT的頂上越過來掉到IT田地上的餡餅,就是IT這一畝三分地里自己長出的莊稼。CT一方只要加大IT投入,不用政府干預,光靠市場,就可以把所謂OTT問題化解于無形。從這個意義上,我評價中移動對飛信的投入,(在網絡中立前提下)是誠實勞動。
反觀一些電信專家在誤導。因為按照他們的OTT理論,ICT這塊地里,只有CT投入算種子,IT投入不算種子。IT投入的一切產出,都算越CT的頂所得,都應算成CT種子發的芽、結的果。
按這套理論,如果政府干預,自然運營商會得利,因為相當于把IT投入所得給部分剝奪了;但如果政府不干預,運營商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它耽誤了CT一方的正常播種:由于光等著別人投入后自己直接去收割,一旦由市場決定OTT業務是否向運營商交費,而市場又決定微信不收費時,運營商會雞飛蛋打。
據我個人分析判斷,當前運營商在ICT整體布局是嚴重失衡的,表現在CT強而IT弱。IT弱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未來IT的關鍵基礎業務——語義網基礎建設、大數據服務平臺和IT應用支撐服務——這三道主陣地上因投入缺失而全面失控。這是運營商在ICT的競爭合作中,一旦觸及IT就潰不成軍的主因。
運營商要大發展,CT業要爭取在整個ICT大盤子中的主動,一定要脫擺“互聯網是電信增值業務”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出的OTT錯覺,包括個別缺乏大局觀的電信專家的誤導,正視CT與IT平等融合的現實,加大自身的IT投入,以加強后的IT實力為保障,同IT業深度合作,這樣才能把所謂的OTT挑戰,轉化為ICT時代做強做優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