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歲末,華夏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等數家商業銀行相繼發生其代銷的第三方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理財投資者浮虧50%以及銀行客戶經理私售第三方投資理財產品等事件,暴露出銀行代銷第三方投資產品的風險,也將備受追捧第三方理財納入到監管層的視野。為此,銀監會要求各銀行排查代銷第三方理財產品的業務風險,以避免發生群體性事件和系統性風險。第三方理財作為一種新型的理財方式在國內市場發展迅速,然而高速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風險控制、信息披露、資產評估、投資者權益保護、非法集資等,而其中尤以信息披露最為重要。如何在確保金融安全及投資者利益保護的前提下,強化對第三方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監管,是促進理財行業的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 第三方理財產品的發展及其法律性質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產階級的財富增值,群體基數擴大。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預測顯示,2012年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將超過7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14%。截至2012年底,預計高凈值家庭(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人民幣以上)數量將達到174萬戶,比去年增長17%。國人的財富意識也隨之提高,出于對財富保值增值的需要,對財富管理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催生了以第三方理財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業務的爆炸式增長。
第三方理財,也稱獨立理財、獨立財富管理,是指那些獨立于現有的金融機構,根據投資者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能夠提供綜合性的金融類顧問、咨詢及理財服務的中介機構所提供的金融模式。第三方理財機構通常會先了解投資者的基本情況,包括總資產構成、財富目標、投資偏好、風險偏好等,然后根據不同情況為投資者定制財富管理策略,提供理財產品,實現投資者的財富目標。第三方理財最早出現于1970年代的美國及加拿大,迅速在發達國家盛行。他們獨立于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有自己獨立的理財專業人員,兼具獨立性、混業性、跨行業及個性化的特點,符合高凈值人士的理財需求,深受市場追捧。在美國,以獨立理財機構為代表的第三方理財市場占有整個理財市場60%以上的份額,最大的park hill集團作為130 多只基金的資金募集代理機構,為客戶提供對沖基金、房地產基金、VC、PE、夾層資本等領域的投資機會,募集資金的總額超過 1 940 億美元。在澳大利亞也超過50%,香港大約占30%。在我國,自2003年開始出現第三方理財,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目前市場占比為1%,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未來的市場發展空間很大。目前中國有上千家第三方理財服務機構,管理的財產規模上千億億元。最大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2012年的資產配置總額達251億元,并在美國成功上市。
對于第三方理財的法律性質,學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說法是委托法律關系,即第三方理財機構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客戶的要求,以約定的方式進行投資理財和資產管理。這種關系的基礎是理財合同。另一種說法是信托法律關系,客戶作為委托人將資金授予受托人即第三方理財機構,由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投資活動,財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所取得的收益按照約定的協議分成,這就等于二者建立了信托關系。
綜上所述,目前市場上第三方理財應屬于一種綜合的新型法律關系,根據不同的服務內容,可能適用不同的法律關系。第三方理財涵蓋咨詢、顧問、咨詢、財務管理、投資代理等諸多方面,理財產品是一種“泛金融產品”,可能會分別涉及服務合同、咨詢合同、理財合同及信托法律關系,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理財服務法律性質。
二、 第三方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梳理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1. 第三方理財存在的問題梳理。近期頻發的第三方理財糾紛讓我們看到了第三方理財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帶有欺詐性質的高風險產品、欺詐客戶、客戶經理私售理財產品、非法集資甚至洗錢等行為,從其性質及危害性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民事欺詐行為。第三方理財機構利用信息優勢、資源優勢向客戶推薦高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不合格理財產品、誤導投資者、到期不兌付等行為,投資者由于不可能完全理解金融產品相關知識及信息,極易受到誤導,蒙受損失。
(2)經濟犯罪行為。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監管不到位,個別第三方理財機構往往會詐騙投資者,客戶經理私售理財產品甚至涉嫌洗錢及非法集資,擾亂金融市場。例如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之便,私自銷售第三方的理財產品,可以獲取高達2%~3%的返點。高利潤的刺激加上理財產品的風險滯后,更易于導致銷售人員隱藏理財產品風險的問題,欺詐投資者。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浙江金華市三江街道三路口村10多位村民的1 200萬元的拆遷征地補償款,受第三方理財機構欺騙,用來購買工行理財產品,不料資金遭易手和凍結,轉入工行前客戶經理控制的賬戶,至今仍有400萬元款項未追回。
(3)金融違規行為。金融違規行為是指第三方理財機構由于違規所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問題。由于第三方理財產品所涉及的金額較大,而且往往是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處于監管的真空,如果產品設計不當,投資行為失敗,往往會出現兌付危機,從而可能會部分危及系統性金融穩定。
2. 第三方理財信息披露及監管現狀。知情權是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和享受服務時所享有的基本權利,理財產品的購買者,也可稱為投資者、金融消費者,也同樣享有知情權,而且鑒于金融產品不能直觀地感受,投資者的知情權應有更高的要求,信息披露是保護投資者知情權的重要途徑。由于第三方理財是一個綜合的服務,包括理財顧問、產品咨詢、會員服務、產品推薦、資產管理、代理投資、傭金收取等業務,不同于一般的委托關系,而是一種綜合的新型服務。在這種關系中,雙方的經濟地位顯然是不平等的,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第三方理財機構占有信息優勢,技術優勢及資源優勢,受高回報的激勵,往往會向投資者推薦高風險產品,隱瞞產品的真實信息,誤導投資者。要想改變這種信息不對稱狀態,就必須保證投資者所獲得的信息真實、充分、及時,賦予第三方理財機構更多的信息披露義務,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
第三方理財產品的銷售發行,很多是通過銀行代銷,銀行對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固然可以提高投資者信息獲得的程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第三方理財機構信息披露義務的免除,因為首先第三方理財合同的主體是投資者與第三方理財機構,理財機構有義務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具體而言有合同義務和受監管義務:
(1)信息披露與風險揭示的合同義務。這種義務的基礎是理財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委托理財合同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中認為,委托理財是指\"客戶將其資金交付給管理人并由后者將該資金投資于證券、期貨等交易市場或者以其它金融形式進行管理,所獲利益由雙方按照約定進行分配或者由管理人收取管理費的合同\"。根據合同法的精神,合同雙方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從雙方合同地位來看,理財機構擁有天然的信息優勢,應做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以確保投資人在充分理解合同條款及理財產品風險的前提下,自行決定投資行為。
(2)受金融機構監管的義務。這種義務是基于金融監管的需要。金融監管的目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公眾的信心,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及時充分的信息披露是金融監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監管機構掌握市場貨幣流動性信息,從而做出合理決策。理財產品由于其金額大、流動性強,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不可忽視。為防范其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要求對第三方理財產品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第三方理財產品的發售具有一定的不公開性,當前對于第三方理財產品目前并無專門的信息披露的強制性規定。我國金融監管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不同的金融業態有不同的監管機構,而第三方理財機構所發售的理財產品往往涉及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基金產品、保險產品、債券產品、私募產品等,具有非標準化資產的特點,類似混業經營,所集資金的投資范圍也十分廣泛,包括債券類市場、貨幣類市場、信貸類市場等,具有綜合性,處在監管的真空地帶。銀監會發布的與理財相關的規定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做了相關規定,部分與第三方理財產品有關聯。2012年12月19日,銀監會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業務風險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內部管理,對商業代理銷售的第三方產品的業務流程進行全面風險排查,包括是否建立對被代理機構的審慎盡職調查和全行統一的內部審批制度及流程、是否建立持續性跟蹤評價機制、是否對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的被代理機構建立退出機制等排查點。2013年出銀監會出臺的《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信息披露也作了規定,其中第三條規定“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產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情況,包括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剩余融資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結構等。理財產品存續期內所投資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發生變更或風險狀況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應在5日內向投資人披露”。這些規定提高了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標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投資者投資理財產品信息弱勢的現狀。但并無專門的針對第三方理財機構和產品信息披露監管的法律法規,也無專門的機構承擔監管的職責。
三、 第三方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監管的完善
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對于金融產品的監管,信息披露一直是監管的重要工具,只有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完整、及時,才可能確保投資者的知情權,取得投資者和整個社會的信任,維護金融穩定及第三方理財行業的健康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第三方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監管:
1. 確立專門的第三方理財產品監管機制。當前對第三方理財的監管存在盲區。第三方理財混業經營的理財模式是對當前金融業分業監管的巨大挑戰。第三方理財產品涵蓋信托產品、陽光私募基金、PE以及公募基金等,分別由銀監會、發改委、證監會等部門監管,有些產品屬于結構性產品,涉及到多個部門,這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統一監管機制建立之前,應建立行業自律性監管組織,成立第三方理財行業協會,制定行業準則,并探索出適合行業發展的自律性監管模式,并為機構監管提供建議。其次,在時機成熟時成立統一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監管組織,包括行業準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信息交換機制以及違規懲戒和處罰機制等。在美國等金融業發達國家,第三方理財有專門的監管機構。澳大利亞在2002年的金融改革法案就對第三方理財產品的銷售咨詢等服務提出了監管要求,后來又將該法案納入公司法。從長遠來看將第三方理財納入監管是必然趨勢。
2. 第三方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主體進一步明確。第三方理財產品一般會涉及三方及以上主體,即投資者、第三方理財機構和產品發行機構以及信托機構、基金機構等。信息披露的主體首先是第三方理財機構,應向客戶提供理財產品信息及產品所涉及主體,其他主體也有相應的信息披露義務。發行機構應在發售時應該就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披露和風險提示,同時也應就產品的風險性、流動性等信息向監管部門披露,信托機構及基金機構也應按照要求向監管機構進行信息披露。
3. 確立第三方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標準。
(1)從目標角度看,信息披露的對象有兩類,一方面是對投資者,理財機構以客觀中立的標準向投資者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對監管機構的信息披露,第三方理財機構對每一款產品的發行應向監管機構備案,主要信息包括公司結構、股東情況、風險防范機制、經營狀況、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募集資金情況、資金投向等。
(2)從披露內容上看,應遵循全面、準確、及時性原則。在簽訂理財合同前,理財機構應向投資者說明自身情況,包括公司注冊資本、股東等信息,然后根據投資者的資產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幫助投資者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并就產品的募集資金投向、所涉行業、收益率、風險度、交易結構、交易對手、托管機構、發行機構、剩余期限、項目風險評級、風險防范措施、預期收益、到期分配進行充分告知,讓投資者自行選擇。針對復雜的高風險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適用更高的信息披露標準。在理財產品持有階段,理財機構應定期向投資人報告產品或項目運行情況、收益狀況、風險狀況,有重大事項變動要做臨時報告,建立動態的信息披露機制。對高收益高風險產品要進行專業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測試。
(3)從披露時間和披露方式上進行嚴格控制。披露時間嚴格遵循及時性原則,要給投資者一定的時間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提前告知,對已經發生的風險要及時通知投資者,披露的方式以能夠讓投資者及時方便地獲取為準。
4. 完善信息披露違規責任追究機制。當前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準入機制尚不健全,門檻很低,從業人員也不需要任何資質,這在促進市場活躍的同時也為市場的無序競爭埋下了種子。因此,必須規范第三方理財,以確保金融安全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為目標,完善信息披露的責任機制,對隱瞞產品真實情況的欺詐性理財產品銷售行為進行規范,加重對不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的理財機構的責任,完善投資者救濟機制,完善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責任賠償機制。
參考文獻:
1. 建設銀行《2012年中國財富報告》.
2.韓松,于江.美國獨立理財行業——專訪提姆·柯契斯.當代金融家,2006,(9).
3.徐松林.境外第三方理財機構法律監管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現代營銷,2012,(2).
4.楊奇志.第三方理財在我國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12,(13).
5.雷婧,黃繼.國外第三方理財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現代商業,2008,(35).
6.褚曉萌.淺析第三方理財在中國的法律困境.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8).
7.康意,王國軍.美國壽險產品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保險研究,2009,(6).
基金項目: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金融包容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項目號:CXJJ- 2011-360)。
作者簡介:李銀偉,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