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擁政愛民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特有的政治優勢。八十多年來,我軍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使命任務和官兵實際,卓有成效地開展擁政愛民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歷史經驗。回顧總結我軍擁政愛民工作的歷史經驗,對于強化官兵的宗旨意識,有效履行我軍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保持國家和社會穩定大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擁政愛民;歷史經驗;現實課題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245-02
擁政愛民,是人民軍隊開展的擁護政府、愛護人民活動的簡稱,是我軍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是人民軍隊性質、宗旨的體現,是我軍特有的政治優勢。回顧總結我軍擁政愛民工作的歷史經驗,對于強化官兵的宗旨意識,有效履行我軍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持國家和社會穩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我軍擁政愛民工作的歷史經驗
八十多年來,我軍的擁政愛民工作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五個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軍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使命任務和官兵實際,卓有成效地開展擁政愛民工作,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取得了豐碩的歷史經驗。
(一)必須把擁政愛民工作作為事關我軍性質、宗旨的戰略任務
我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是人民的子弟兵。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唯一宗旨。擁政愛民,是人民軍隊的本質體現。擁護政府,實際上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愛護人民的重要體現。愛護人民,就是視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為人民無私奉獻。我軍之所以被人民群眾看成是自己的軍隊,成為人民的子弟兵,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我軍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擁政愛民工作。早在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來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古田會議決議》上他更是明確指出,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除了打仗消滅敵人的軍事任務之外,還要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重大任務;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開展了大規模的擁政愛民運動,把每年的2月5日至3月4日定為“擁政愛民月”,在此期間,黨中央制定頒布了《關于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擁政愛民十大公約》、《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等決定和指示,把擁政愛民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要求部隊普遍執行并做出成績。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擁政愛民工作的傳統進一步得到發揚,全軍部隊向新解放區派出大批干部,協助地方建黨建政,幫助新生的人民政權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剿匪反霸,鞏固政權,發展生產。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官兵大力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主動承擔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擊“非典”、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等重大任務中,我軍官兵沖鋒在前、舍身忘我、舍己為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人民軍隊愛護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正是因為我軍長期以來大力弘揚擁政愛民光榮傳統,扎實做好擁政愛民工作,才不斷激發了廣大官兵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政治熱情,才不斷強化了宗旨意識,永葆了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
(二)必須把擁政愛民工作作為我軍的力量源泉
擁政愛民是我軍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是我軍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胡錦濤也指出:“軍政一致,軍民一致,軍民魚水情深、患難與共,是人民軍隊無往而不勝的重要保證,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八十多年來,我軍之所以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能夠戰無不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堅持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深入扎實地做好擁政愛民工作,與人民群眾建立了魚水相依、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人民群眾正是從我軍擁政愛民的自覺行動和英雄壯舉中,認識到我軍是自己的軍隊,人民子弟兵是“最可愛的人”,從而全力支援部隊打勝仗。歷史上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不數,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鄂豫皖根據地黃安(今湖北紅安縣)曾出現這樣的盛況,“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為紅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援。一心想剿滅紅軍的蔣介石曾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紅軍裝備那么差,人又那么少,一再圍剿卻剿不滅,反而越來越強?毛澤東有一段精辟的話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事實告訴我們,只有深入扎實做好擁政愛民工作,才能使我軍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才能使我軍無往而不勝。
(三)必須把擁政愛民工作作為有效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我黨一直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我軍作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自覺服從和服務于這個大局。部隊維護社會穩定,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做好擁政愛民工作,積極主動地搞好軍政軍民關系。江澤民指出,“要維護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加強軍政軍民團結是重要一環”。胡錦濤也指出:“全軍要增強政權意識、大局意識,充分認識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極端重要性,忠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的重要職能……要發揮我軍特有的政治優勢,積極參加支援地方經濟建設,不斷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打牢維護社會穩定的群眾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軍以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為載體,以創建雙擁模范城(縣)為龍頭,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擁政愛民活動,使軍政軍民團結出現了嶄新的局面,進一步打牢了社會穩定的基礎,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大局。
二、新形勢下做好擁政愛民工作的現實課題
總結我軍擁政愛民工作的歷史經驗,根本的意義在于指導新形勢下擁政愛民工作實踐。當前,我軍的擁政愛民工作扎實有效,但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迫切需要我們解決。
(一)深入抓好擁政愛民和群眾紀律教育,解決少數官兵宗旨意識弱化、群眾紀律松弛的問題
新形勢下,過去魚水般的軍民關系遇到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一方面是由于長期相對的和平環境,軍隊住營房、吃“皇糧”,與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聯系不像過去那樣直接了,許多青年官兵對軍隊依靠人民成長壯大的歷史缺乏親身感受,與人民群眾在感情上容易疏遠,甚至出現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國內外敵對勢力為了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挑撥軍隊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官兵對新形勢下開展擁政愛民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從性質宗旨、履行使命的高度來把握,甚至把擁政愛民等同于學雷鋒做好事,認為開展擁政愛民活動是“額外負擔”,影響中心工作。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抓好擁政愛民和群眾紀律教育,努力增強官兵的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繼續保持軍民魚水關系,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
(二)大力開展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糾正軍民關系物化的不良傾向
近年來,由于受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和等價交換原則的影響,軍民關系也慢慢趨向物化。一方面,一些地方把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同于給錢給物,逢年過節象征性地到部隊走訪慰問、贈送物品;另一方面,一些部隊嫌貧愛富,把有無“實惠”作為軍地交往的重要依據,有的甚至在支援地方經濟建設中過分強調物質補償。這些現象都是重物質輕精神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軍民關系的純潔性。因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圍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開展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突出共學科學理論、共樹文明新風、共育優秀人才、共辦文化活動、共促平安和諧等方面的內容,努力克服軍地交往中的不良傾向,純潔軍民關系,不斷鞏固和增強軍政軍民團結。
(三)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軍民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軍地交往日益增多,軍民糾紛的數量也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寬泛。從糾紛的主體來看,既有部隊單位與地方單位、駐地群眾個體之間的糾紛,也有部隊官兵個人及其家庭與地方單位、個體群眾之間發生的糾紛;從糾紛的領域來看,幾乎涉及到部隊官兵工作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債權債務糾紛、軍用土地產權糾紛、軍用設施保護糾紛、勞動爭議糾紛、執行公務引發的糾紛、違反政策紀律引發的糾紛、車輛肇事和其他意外事故引發的糾紛等等。如果這些糾紛預見不到、處理不好,在現代傳媒十分發達,社會負面信息傳播渠道多、速度快的今天,軍民之間的小糾紛有可能被炒作成大問題,一般性問題有可能演變成政治性問題,成為危及社會穩定的“導火索”。因此,只有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軍民糾紛,才能進一步加強軍政軍民團結,有效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和部隊自身安全穩定。
(四)著力建立新機制拓展新領域,提高擁政愛民工作的質量效益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擁政愛民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建立新機制,拓展新領域,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使擁政愛民工作上一個新臺階。一方面要建立科學決策機制、運行保障機制、獎懲激勵機制等,使擁政愛民工作的對策措施科學、公開、透明,使人、財、物都能落實到位,把擁政愛民工作納入創先爭優和“雙爭評比”活動中,確保擁政愛民各項工作真正能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拓展活動內容、創新活動載體,尤其是要在支援經濟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傳播先進文化上有所作為,使擁政愛民工作更加富有時代氣息、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