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經濟能否發展和趕超,主要取決于是否制定和實施了恰到好處的經濟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不僅可以通過走工業化之路來推進,還可以通過走農業現代化之路來實現。對畢節試驗區農業現代化進行研究,可以為改善欠發達地區貧困狀態,促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51-02
十二五規劃強調要“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什么是農業現代化?概括地說,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
一、畢節試驗區農業現代化基本情況
畢節試驗區是1988年6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親自推動、并報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位于貴州西北部,總面積26 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平均海拔1 400米。境內年平均氣溫不超過15℃,年平均降水量1 129毫米,屬典型的以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為主的地區。
試驗區成立二十多年來,始終致力于“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的改革試驗與科學實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GDP從1988年的17.8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737.4億元,增長了4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 300元,糧食總產量為254萬噸。其中第一產業從1988年的12.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億元,增加了約11倍。產業排序從2005年的32∶38∶30優化為18.2∶46.4∶35.4(見表1)。農業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1.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種植業內部結構,特色經濟作物在近十余年中發展迅速,全市糧經作物種植比從63∶37調整為55∶45,使種植業結構得以優化,農業比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農產品品質有所提高,重要經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了優質化。經過申請國家有關部門認證,全市共獲農業部批準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19個,面積36.95萬畝,8個產品被評為貴州省名牌農產品,78個產品評為畢節市優質農產品。農產品樣品檢測合格率達99.85%,合格率逐年提高。
2.特色農業基地示范性強。目前,全市累計種植蔬菜325萬畝,茶葉77.2萬畝,無性系扦插育苗7 500畝;精品果業面積達72.21萬畝;特色煙草81.01萬畝;優質馬鈴薯512.5萬畝;特色雜糧160萬畝;油菜101.2萬畝。全市10個產業示范帶和102個特色產業示范園初步建成。
3.龍頭企業帶動成效明顯。全市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三萬”農業示范工程成效明顯。據統計,全市初具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發展到125家,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地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20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總數達2708個,土地流轉面積達103.8萬畝涉及農戶36.3萬戶。龍頭企業的進駐,帶入了先進管理模式和超前發展理念,對發展特色農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4.農業科技覆蓋率進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底,共推廣玉米育苗移栽276.12萬畝,玉米地膜覆蓋90.51萬畝,綠肥聚壟206.2萬畝,玉米包衣106.65萬畝,水稻旱育稀植51.63萬畝,兩段育秧8.2萬畝。良種覆蓋率也大大提升,推廣雜交玉米316.04萬畝,覆蓋率達85.04%;雜交水稻55.1萬畝,覆蓋率達84.9%;脫毒馬鈴薯308.52萬畝,覆蓋率61.69%;優質油菜101.17萬畝,覆蓋率99%,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畢節試驗區農業現代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畢節市農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總體來看,仍然屬于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經濟模式,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較低。盡管農業增加值從2005年的74.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億元,但是,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卻逐年減少,從2005的32%下降到2011年的18.2%。造成畢節市農業現代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1.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的限制。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農村經濟活動一直主要依靠以耕地面積拓展、增加糧食產量的平面墾殖方式,維系農村物質資料的簡單再生產和人口自身的繁衍。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人們不斷毀林開荒,在本已石漠化的土地上進行種植,破壞了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不但制約了山區農業機械化耕作,也使得土地的集約經營受到限制。同時,傳統的以畜力、人力為耕作主力的生產力影響著農業生產的效率。
2.農民文化程度低,市場經濟意識弱。作為土地使用者和經營主體的農戶,市場信息閉塞,經營管理之道缺乏,營銷能力弱,難以充分地利用和駕馭市場;大部分農民對種植結構調整持觀望甚至拒絕的態度,導致農業結構的深層次調整無法實施或進展很慢;農產品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戶分散經營多,聯戶經營少,抗風險能力弱。
3.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不足,農業農村發展資金短缺。農村現有金融產品少,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不能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據對我市龍頭企業的調查,在影響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資渠道不暢。農村金融領域中的“抽水機效應”、“馬太效應”日益凸顯,使其雪上加霜。
4.農業科學技術條件落后。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集中體現,是農業現代化的最強大的推動力之一。2010年,畢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35.4%,分別低于全國53%、貴州省42%的貢獻率17.6和6.6個百分點。
三、推進畢節試驗區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1.充分認識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主要形式,是對傳統農業的發展和變革。通過農業產業化的形式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變革,就是要以資本、物質、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根據我市的資源稟賦特點,屬于人多地少、自然災害多的情況,不能走用資本和技術代替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實現規模化經營的道路,而要走用資本和技術代替土地等資源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2.加快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步伐。據統計,2011年,我國首批示范區以占6%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3%的糧食產量;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70%;農民人均純收入9 900多元,超出全國平均水平2 900元。要按照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理念,大力實施“3321”工程和“3萬”工程;繼續以“十帶百園”為載體,加快發展蔬菜、生態畜牧業、精品果業、特色煙葉、馬鈴薯、油菜等特色產業。
3.以現代工業企業的經營理念來培育農業產業化組織。一是要充分組建大型龍頭企業,大力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組織生產、深化加工、提供服務、帶動農民等的綜合功能。二是培育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村專業經紀人隊伍,把它作為重要的中介組織進行大力培育,使之作為農民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為廣大農民的代表與龍頭企業進行合同的簽訂、利益的談判等,提高農民的競爭能力和在利益格局中的地位,同時聚合松散的民間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壯大利益共同體的經濟實力。
4.依靠科技進步,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科學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器。從目前市場走勢來看,農產品的高科技與高效益密切相關,要堅持走科技支撐農業科學發展的路子,以發展“高產高效、優質優良、綠色安全、加工精細”現代農業為目標,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精心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加強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科技人員到基地、農業園區創業。要創新產學研合作、農科教結合的新形式和新機制,全面促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服務,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5.深化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涉農貸款激勵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三農信貸投放,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切實解決農村、農民融資難問題。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逐步建立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全面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6.努力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世界著名農業推廣學家凡爾登認為,農業推廣最終在于“通過信息交流、教育并幫助農民提高決策水平,從而自愿改變行為”。因此要把義務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結合起來,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 王毅.關于農業現代化的研究與思考[EB/OL].求是理論網.
[2] 龔曉寬.貴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點及對策[N].學說連線,2005-04-07.
[3] 劉金薇.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經濟研究,2008,(4).[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