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是高校三大功能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四川文理學院作為一所新辦的融文理工經管學科于一體的多科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以“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為辦學方向,本著為達州地方服務的宗旨,依托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才能獲得生存的基礎和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關鍵詞:地方高校;服務;經濟文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276-02
一、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地方高校服務地方是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地方經濟文化要發展,必須要提高地方的勞動力文化素質,而提高地方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接受地方高校的教育和培訓;地方經濟文化要發展,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而地方獲得強大的技術支撐最切實可行的途徑就是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地方經濟文化要發展,需要文化的繁榮與創新,而地方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圍,能夠豐富地方文化內涵,對促進地方文化環境建設的創新發揮著引領作用。同時,地方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校學生的消費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2.地方高校服務地方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服務地方是高校三大職能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第十六明確提出高校應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只有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滿足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對人才、智力、技術等綜合因素的需求,才能贏得更多的資源支持,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不斷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實現地方高校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四川文理學院作為一所新辦的以文理學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以“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為辦學方向,本著為地方服務的宗旨,依托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獲得生存的基礎和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二、四川文理學院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現狀
(一)四川文理學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現狀
1.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近幾年,為了進一步把四川文理學院辦成合格的本科院校,學院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數億元建設資金。同時,學校全日制在校生數由剛升本的5 000余人上升為現在的1萬余人,平均生活費由每月600元上升為每月900元。這種高投入和高消費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通過為地方培養輸送優秀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校以來,學校為地方培養了40 000余名合格大學畢業生,他們中絕大多數已經成為所在行業骨干,不少人已經走上各級領導崗位,涌現出了一大批知名專家、優秀教師、著名作家、詩人、企業家等。與此同時,學院積極承擔地方舉辦的各種短期培訓工作,積極傳播社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人才開發培養。
3.通過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學院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研人員圍繞達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2006年以來共立項65項與地方經濟建設相關的省、市級科研課題,廣大科研人員以論文、專著以及調研報告等形式為地方經濟發展獻計獻策。
4.通過開展咨詢服務活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四川文理學院一直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積極參與地方委托的重大課題的調研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研究解決獻計獻策,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為地方黨委政府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成果支持理論依據。四川文理學院獨立設置的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2009—2012年參與6項地方委托的重大課題,參與3項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
5.通過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四川文理學院直接和間接地為定點扶貧村達縣堡子鎮水洞坪村協助資金達23萬元。在學院的幫助下,該村通往外界的硬化水泥路已基本竣工,村民人均收入比大幅度提高。
(二)四川文理學院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現狀
1.宣傳、普及、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引領地方文化發展方向。近年來,四川文理學院通過邀請知名專家前來講學,參加地方舉辦的各類文化專題活動,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地方提供文化服務等方式,積極傳播社會科學知識、拓展社會科學研究視野,對地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強烈的引領作用。
2.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促進地方文化發展。四川文理學院依托豐富的人文社科資源,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優勢和高校文化科研優勢,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多次組織相關專家深入基層進行調研,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制約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等,并進行研究提出解決辦法,寫出多篇調研報告、論文以及專著,為政府制定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論依據,為推動地方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3.積極參與地方文藝活動,推動文化發展。學院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達州實際創作了一批高品位的文藝節目,如以張愛萍故居為題材的舞蹈《樹·信念》、以達縣石橋元宵火龍為題材的大合唱《火龍舞之歌》等,以藝術的形式宣傳達州;積極參加達州市舉辦的各種文藝活動,深入農村進行高雅文化傳播,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三、四川文理學院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1.專業設立不盡合理。四川文理學院是由原達縣師專升格而來的,師范類專業和傳統文理類學科專業為主,雖然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轉型,學科專業數大為增加,但由于升本時間較短,專業布局仍然比較分散,新興學科專業還沒能形成集群態勢,還不能適應素有“中國氣都、巴人故里”之稱的達州市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
2.復合型人才缺乏。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調查研究顯示,用人單位有明確專業要求的畢業生崗位數量不多,其中有77.05%的崗位不對專業進行明確要求。在招人的時候,最看重的是綜合能力。但由于傳統觀念、獎學金等因素的影響,四川文理學院的學生大都比較重視考試分數,而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較差。
(二)直接參與經濟文化建設的力度不夠
1.學院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主動性不夠。四川文理學院是由原師范專科學校升格而來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一直以來都是重教學輕研究。升本以來,觀念有所改觀,確立了“質量興校、科研強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辦學理念,但研究還是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對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其他方面涉獵較少,對促進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作用有限。
2.政府、企業與學校之間溝通不暢。地方高校服務地方具有文化、成本、角色定位等優勢,能夠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快捷、貼身的服務。但由于缺乏專門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政府和企業的需求信息與學校的供給信息難以在第一時間傳遞到對方。至于出現了這種情況:盡管地方高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為政府、企業提供服務,但政府和有些企業還是舍近求遠,尋求遠方名牌院校需求幫助。
四、提升四川文理學院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對策思考
1.貫徹落實高校社會服務觀。四川文理學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合格評估中明確把“創建辦學質量優良、地域特色鮮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新型本科院校”作為學院建設發展的總體目標,把“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納入了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把服務地方提升到了學院自身發展的戰略高度。但是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升本時間短等原因服務地方效果并不顯著,服務地方理念還停留于表面。為進一步增強服務地方能力,應該把服務地方理念滲透到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設置、科研以及工作考核等工作中。
2.加強溝通,強化產學研合作。學院應該積極主動地和政府部門、企業加強聯系溝通,把自己的人才資源、科研資源以及信息資源等傳遞出去,在注重科研項目申請結題的同時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服務、管理等職能,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產學研合作方式,營造良好的產學研合作環境,讓產學研合作在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3.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四川文理學院的定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達州市經濟文化快速發展,需要大量人力智力支持。學院應緊密結合達州市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特色,創新培養模式,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地方政府應該幫助學院建立一批人才培養基地,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讓地方高校的人才真正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畢業生求職壓力大:“復合型人才”更受寵[EB/OL].http://edu.gmw.cn/2012-11/22/content_5766774.htm.
[2] 王楠,毛清華,馮斌.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模式創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學的案例[J].生產力研究,2011,(3):60-62.
[3] 孟兆懷.把四川文理學院盡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6):1-6.
[4] 余耀森.區域獨有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思考——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J].經濟師,2009,(2):143-144.
[5] 李旭.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及問題對策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3):16-17.
[6] 翟安英,成建.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19-222.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