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是由新升地方本科院校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學生外語水平、教學環境等方面的特點決定的。基于此,也賦予了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新的內涵,把雙語教學分為連續的三個階段,即“基本維持母語模式”、“基本維持非母語模式”和“完全維持母語模式”,以漸進的方式逐漸提高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雙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300-03
自2001年教育部發文明確要求高校開展雙語教學以來,高校雙語教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就此拉開了帷幕。而在2007年教育部啟動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又把雙語課程建設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這就更進一步的促進了高等學校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盡管高校雙語教學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無論在理論探索還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都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而關于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更是重中之重,這也是筆者撰寫此文的初衷。
一、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內涵
所謂的雙語教學,是指“在學校里應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知識性科目”[1]。也就是說,雙語教學是指利用兩種語言(通常是指漢語和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而進行的學科教學。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而由于在高校開展雙語教學還尚屬于新鮮事物,所以對于采用什么樣的雙語教學模式還沒有定論。目前國內流行的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浸沒型、過渡型、維持型雙語教學模式 [2],或者浸入式、保持性和過渡性雙語教育模式[3]等。由于新升地方本科院校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學生外語水平、教學環境等方面的特點,筆者認為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有它的比較優勢。
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北美移民國家,根據《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的解釋,所謂的過度型雙語教學模式是指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當然在當時的北美國家實施雙語教學的初衷在于,使一些移民更快融入當地社會。而我們今天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則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將外語(在當前中國的形勢下,主要是英語)學習貫穿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學生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使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和應用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國際型人才的目的。
由于中國和北美移民國家進行雙語教學的初衷、環境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筆者所提出的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確切內涵是: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學的第一個階段主要采用“基本維持母語”模式。在這個階段,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加翻譯教材,以《組織行為學》課程為例,可以選擇由美國斯蒂芬·P.羅賓斯與蒂莫西·A.賈奇合著的,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而與此同時,可以加上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相應的《組織行為學》的翻譯教材。教學多媒體課件全部用英文,教師用英語來解釋專業知識的比例只占20%,學生回答問題可用英文也可用中文,視其英文程度的好壞。考核采用學術演講(10%)+平時成績(30%)+筆試成績(60%)方式。
在教學的第二個階段采用“基本維持非母語”模式,即在學生能夠基本通過英語關,掌握一定專業課程詞匯的基礎上,逐漸由“基本維持母語”模式向“基本維持非母語”模式過渡,二者的重要差別有三個:一是相比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用英語來講課的比例要達到教育部在2004年規定的本科院校雙語教學中外語比例要占50%的目標;二是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加改編教材,以適應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增長與外語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做到“因材實教”;三是期末各考核方式所占比例有所變化,分別是學術演講(20%)+平時成績(20%)+筆試成績(60%)。
在教學的第三個階段采用“完全維持非母語”模式,即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逐步推行英語沉浸式教學法,讓學生完全沉浸在非母語的世界中學習專業知識。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一是教師用英語來講課的比例要達到70%及以上,并要求學生完全用英文回答問題,討論案例;二是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教材可選擇英文原版教材加自編教材,以滿足學生的專業發展需要。這個階段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要創設大量的英文案例和情境教學模式以強化學生應用英語語言來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因為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在具體行為出現之后,如果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結果,會增加這種行為發生的頻率。如果人們的行為可以得到積極強化,則他們最有可能重復這種令人滿意的行為 [4]。這就表明要強化學生應用外語來解決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最好的做法就是創設一定的外語環境,讓學生進行現場摸擬,并使這種現場行為受到鼓勵(如下圖所示)。
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指近些年來在大學教育資源整合過程中,各類專科學校通過合并、升格而形成并地處地市級城市的本科院校,是新升本科院校的主體。”[5] 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格歷史還不長,雙語教學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更缺乏學理上的把握。無論是從現有的雙語教學的師資水平,還是學生的實際外語水平,以及現有的教學硬件設施來說,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中實施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都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教育部在2001年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2001]4號)中指出“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可以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講授,分步到位”。根據此文件精神,筆者也認為,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中開展雙語教學最為適宜的雙語教學模式,即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
(一)學生的外語水平決定了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中國幅員遼闊,而不同地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水平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尤其在英語學習這一塊,很多大城市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而很多農村學校直到上初中開始才開始接觸英語,并且由于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很低。基本上培養的都是不會開口的“啞巴英語”學生。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所以學生的英語水平程度低。以長江師范學院2011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在兩個班80個人的問卷抽查中,家住農村的學生37人,家住鎮上的學生為15人,這兩項加起來所占百分比為65%。而長江師范學院又地處西南,學生大都是本地人,人人皆知,西南方言對學習英語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障礙,這也導致很多學生的聽力很差的原因之一。當問及“你認為你的聽力怎么樣”時,80個人中,僅有2個人回答為“好”,可見比例之低。而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雙語教學模式,說到底并不取決于教師的英語水平,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基于此,筆者認為,對于學生英語水平偏低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來說,采用逐漸提高其英語水平,而再逐漸提高非母語所占比重的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是最優模式。
(二)雙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其運用外語的能力決定了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教師的專業素質和使用“雙語”的能力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前提條件,也是雙語教學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外語(多為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而大多新升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歷史的原因,學校師資力量本來就較為薄弱。要找到一個專業素質好,英語水平高的教師談何容易,也就根本做不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根據教育部的規定,作為新升的地方本科院校又不可能不去碰這一塊蛋糕。所以大多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只能采取打擦邊球的方式。即選用新進英語水平稍好一點的博士,通過到國內或國外進行短期培訓,然后回來主持雙語教學工作。他們的特點是雖然有專業知識,但英語聽、說、讀、寫的水平卻不平均,也就是說,讀和寫的水平要高于聽和說的水平。這就決定了他們在進行雙語教學時會遇到用英語來表達、闡釋專業理論知識的困難,此其一。其二,大都數的博士都是年輕教師,無論是在專業教學,還是在運用非母語進行教學方面,都缺乏實戰經驗,這就可能導致走極端的方式。要么不顧專業,只看重用外語進行教學,結果把雙語課上成另一種形式的純語言課;要么只講專業知識,很少運用外語講授專業知識。也就是說,在雙語教學方面沒有一個固定的成功的模式,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也決定了雙語教學模式的遞進性。其三,“由于雙語教學師資建設的關鍵是連貫性和團隊性”,所以作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雙語教師的時候,更要注意長線建設,這也決定了雙語教學模式的過渡性 [6]。基于此,在這些高校開設雙語教學最好的模式是采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讓雙語教師與其學生一樣,有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并關注其未來的發展,注重雙語教師的整體團隊建設。
(三)教材選擇的“復線型”決定了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雖然教育部對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有明確的規定:“使用外語原版教材是雙語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而大多老牌高校也都傾向于采用外語原版教材,但是對于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只選擇外語原版教材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外語原版教材的案例大都是針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直接引用過來,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二是外語原版教材具有通常篇幅大、閱讀難度大等特點,這些通常給外語水平不太好的學生帶來了心里的負擔,因為學生們對長篇幅的英文有著先天的恐懼心理。基于這樣的原因,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中,對教材的選擇是“復線型”的。各個階段都有外語原版教材作為主體教材,而與此同時,根據每個階段教師、學生水平的不同,又有一些輔助教材作為參考。這些輔助教材在信息量、數據、圖表案例的豐富性、地方性等方面正好與原版教材相互補充,此其一。其二,這些輔助教材由于大多是教師自己開發和編制的,可以直接掛在網上讓學生學習和參考,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根據對長江師范學院2011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問卷調查可以得知,如果讓學生自費購買教材的話,大約64%的學生認為,雖然自己很愿意,但是沒有錢購買。這樣把輔助教材直接掛在網上,既經濟且實惠。其三,最為重要的,作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選擇雙語教材的時候,既不能不使用外語原版教材而違背教育部的規定,又不能不考慮到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而這種“復線型”的教材選擇,既使用了外語原版教材,又照顧到了新升地方本院校在開展雙語教學工作中需要循序漸進的特點。
三、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一)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雖說每個階段的雙語教學模式的時間都安排的是一學年的時間,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并不急于求成。原則是上一個階段的目標沒有達到,絕對不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的雙語教學模式。每一學年結束的時候,會進行考評,根據考評成績再決定是否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的雙語教學模式。如果在學生的外語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的時候,硬性地提高雙語教師課堂英語的比例,不但于事無補,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學生既沒有學到專業知識,反而因晦澀的專業術語和廣而雜的英語內容而陷入了迷惑之中,從而使雙語教學工作從一開始就陷入困境。
(二)考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相對于多數高校采用單一的筆試方式來考核學生的方式而言,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則重于學術演講、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三者的有機結合。雖然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中,筆試成績仍占60%,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利用外語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或降低筆試成績的比例,以確保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損害專業課的學習。因為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及“你認為,開展雙語課是否損害了專業課的學習時間”時,仍然有30%左右的學生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學術演講與平時成績的比例,是采用“你退我進”的方式來增加或減少的,至于這個比例是每一階段增加10%還是增加5%,可由雙語課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自行決定。
(三)學校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作為管理方應該充分認識到,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性,要從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這既是為了應對教育部對本科院校實施評估的需要,又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以便在重新洗牌中,拿到一手好牌。另一方面,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應針對雙語教學制定一套不同于常規教學的考核與評估的辦法,做到既能激勵雙語教學,又不使雙語教學僅僅流于形式,而無“規矩”可依。
四、結語
本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本著教育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著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專業課的教學。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雙語教學工作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荼,但無論是辦學條件,雙語師資,還是學生的英語等外語水平,都讓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開展雙語教學工作的時候捉襟見肘,這也決定了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雙語教學這條道上的探索必將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Richards,J.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羅曉語.中西
方雙語教學異同研究與思考[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 羅暢.在西南大學開展雙語教學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 趙研.淺析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挑戰[J].價值工程,2011,(24).
[4] 斯蒂芬·P.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組織行為學:1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90.
[5] 范擁軍.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和發展道路探索[J].大家,2011,(9).
[6] 郭震.高校雙語專業教學的教學設計及課程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