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國際分工網絡的形成,集群內部垂直分工水平提高,集群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程度日益加劇,從而使得集群企業間縱向合作關系越來越重要,而集群企業間的縱向合作關系的有效實施需要契約來保證,而契約的類型各種各樣,那么集群企業間設計和應用哪種類型的契約,才能使得集群整體運作效益比較好是企業面臨的難題。為此,我們建立幾種典型的契約模型,分析不同契約設計對集群運行績效的影響,從而為集群契約治理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和現實指導作用。
關鍵詞:集群企業;契約模型;價值分析;新國際分工網絡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36-03
引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呈現出新的特征,分工模式從原來的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到現在的產品內分工,產品內分工是一種全新的國際分工模式,是某一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或環節通過空間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種跨國性生產體系 [1]。隨著新國際分工網絡的形成,集群內部垂直分工水平提高,集群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程度也日益加劇 [2],然而隨著集群內部及集群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的加劇,集群面臨的風險也越大,如果分工網絡體系中某一集群企業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即集群企業的契約關系被破壞,則很有可能導致整個集群網絡及全球生產網絡的瓦解。如何對集群進行有效治理,以規避集群網絡瓦解或解散的風險,提升競爭優勢,已成為當前各界共同關注的一個新熱點與實踐工作的難點。
自2000年吉爾遜(Gilsing)明確提出“集群治理”(cluster governance)這一概念以來 [3],國外學術界有關產業集群治理的研究才真正開始。經過十一年的發展,集群治理的研究也獲得了一定的進展。學者們主要就產業集群治理的概念和內涵 [3~4],產業集群的治理機制、結構和績效 [5~6]和產業集群的網絡治理、價值鏈治理及政策治理等方面 [7~8] 進行了探討。與國外有關產業集群治理的研究相比,國內學者有關產業集群治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但自2005年以來,有關產業集群治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國學者在對國外研究進行整理和綜合的基礎上,對產業集群治理的動因、治理機制與結構、治理模式等一般性問題進行了研究 [9~10]。有關集群治理模式方面,最具影響的是網絡治理模式、價值鏈治理模式、模塊化治理和契約治理模式。有關集群契約治理方面,唐曉華等運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的動態博弈理論分析了集群內隱性契約運行的內在機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防止集群內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指導建議 [11]。王金蕾對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契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影響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契約關系的因素,并以溫州市樂清低壓電器集群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正確處理裝備制造業集群中契約關系的對策 [12]。薛國琴認為契約理論與產業集聚論的有機結合,可以給我們的經濟實踐提供指導,并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發展 [13]。趙海山則基于關系型契約的視角,探討了產業集群的關系型契約屬性及其治理框架 [14]。李世杰等對企業集群的契約治理機制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優化機制進行了研究 [15]。葉蓁從不完全契約理論角度分析了產業集群的制度性特征,研究得出,可以通過減少事后機會主義行為強化非一體化的制度安排,激勵專用性投資機制修補合約的不完全性,削弱市場聯合壟斷勢力強化集聚效應 [16]。趙驊等認為集群中應該以爭鋒相對策略作為合作的社會隱性契約,同時還必須結合適當的正式規范機制才有利于維持企業間的穩定合作 [17]。有關集群契約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契約治理的機制以及制度安排方面,但是這種契約治理機制及制度安排的科學理論依據是什么還很少有人去研究。
為此,我們試圖尋求集群契約治理的科學理論依據。而嵌入新國際分工網絡體系的集群企業之間建立縱向合作關系的核心問題是設計企業間的有效合作方式,并對合作關系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集群企業之間的這種縱向合作關系及這種合作關系的管理和控制方式最終要以簽訂企業間合作契約的方式確定。因此,研究集群企業間縱向合作關系,合作契約的設計是其主要研究內容之一。而契約的類型是各種各樣的,在集群治理中,集群企業間設計和應用哪種類型的契約,才能使得集群的整體運作效益比較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為此,我們試圖建立幾種典型的契約模型,分析不同契約設計對集群運行績效的影響,從而為集群契約治理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作用。
一、幾種典型集群企業縱向合作契約模型
(一)假設
1.假設一個集群內只有2個企業(企業A和企業B),且集群內只生產一個產品X,產品X包含2個工序,工序Ⅰ和工序Ⅱ。工序Ⅰ由集群內企業A完成,企業A完成工序Ⅰ后出售給企業B,然后由企業B完成工序Ⅱ后直接銷售給市場。
2.產品X面對的是一個確定型的市場,市場需求函數為:P=K0-Kq,其中,企業A的生產成本為CA,企業B的生產成本為CB,P為企業B的銷售價格,q為企業B的訂貨量,P0為企業A提供給企業B的批發價。
3.在集群中,由企業A提出契約形式。
(二)三種典型的契約模型
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典型的契約類型有以下三種:
1.一部線性契約(P0,0):契約的核心內容為企業A給出批發價P0,且P0不變,與q無關。
2.二部線性契約(P0,R):企業A不但給出批發價P0,而且要求一次性由企業A支付給企業B總金額為R的額外支付。當R>0時,可理解為企業A因為沒有及時供貨,或抬高供貨價格等機會主義行為而必須給企業B交納的違約費,或是給企業B的銷售回扣;當R<0時,可理解為企業B以市場不景氣等為由拒絕或減少向企業A的訂貨量而必須給企業A交納的違約費,或理解為企業B給企業A交納的特許經營費。
3.二部非線性契約[P0(q),R(q)]:企業A不但給出批發價P0,而且要求一次性由企業A支付給企業B總金額為R的旁支付。這里的P0(q),R(q)都與q有關。
二、各種契約在集群中應用的績效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契約在集群中應用對集群及企業雙方績效的影響,下面我們分別對三種契約在集群中應用時企業A和企業B各自的收益以及集群的總收益情況,同時,我們還計算虛擬一體化情況下的總收益,以作為比較分析。
(一)一部線性契約(P0,0)
當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建立一部線性契約時,企業A和企業B的收益A、B分別為:
A=(P0-CA)q
B=(P-P0-CB)q
求解:A=(P0-CA)q
s.t B=(P-P0-CB)q
得均衡結果為:
P*
0=(K0+CA-CB)/2
q*=(K0-CA-CB)/4K
P*=(3K0+CA+CB)/4K
*
A=(K0-CA-CB)2/8K
*
B=(K0-CA-CB)2/16K
所以集群總收益為:*
群=*
A+*
B=3K0-CA-CB)2/16K
(二)二部線性契約(P0,R)
當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建立二部線性契約關系(P0,R)時,企業A和企業B的收益*
A、*
B分別為:
A=(P0-CA)q-R
B=(P-P0-CB)q+R
求解 :A=(P0-CA)q-R
s.t B=(P-P0-CB)q+R?0
B
其中,0
B為企業B的保留收益值。
由于B=(P-P0-CB)q+R=[K0-P0-CB]q-Kq2+R
解=0,得q=(K0-P0-CB)
又因為信息的對稱性,企業A可取R使得B=0
B。
此時,R=0
B-[(K0-P0-CB)q-Kq2]=0
B- (K0-P0-CB)2
將R的表達式代入A得
A=(P0-CA)(K0-P0-CB)+(K0-P0-CB)2-0
B
再解=0,得P*
0=CA
因此得q*=(K0-P0-CB)=(K0-CA-CB)
P*=K0-Kq*=(K0+CA+CB)
R*=0
B-(K0-CA-CB)2
因而企業A、企業B及集群的均衡收益分別為:
*
A=-R*=(K0-CA-CB)2-0
B
*
B=0
B
*
群=(K0-CA-CB)2
(三)二部非線性契約[P0(q),R(q)]
當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建立二部非線性契約關系[P0(q),R(q)]時,企業A和企業B的收益A、B分別為:
A=[P0(q)-CA)]q-R(q)
B=[P-P0(q)-CB)q+R(q)
求解:A=[P0(q)-CA)]q-R(q)
s.t B=[P-P0(q)-CB)q+R(q)?0
B
其中,0
B為企業B的保留收益值。
由于B=[P-P0(q)-CB)q+R(q)=[K0-P0(q)-CB]q-Kq2+R(q)
解=0和=0
得q=(K0-CA-CB)
又由于集群內信息的對稱性,無論企業A提出的[P0(q),R(q)]是哪種形式,企業A都知道企業B的決策值q=(K0-CA-CB)(與P0,R沒有關系),因此,P0,R都跟q沒有關系,這也就是二部線性契約的形式。
(四)虛擬一體化
虛擬一體化即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合成一個決策主體,決策變量為供貨量q(也就是銷售量),這時,集群總收益為:
群=(P-CA-CB)q=[K0-CA-CB]q-Kq2
解,得最優供貨量q*=(K0-CA-CB)
集群最大收益值為:*
群=(K0-CA-CB)2
結論
通過上面對三種契約在集群中的應用及集群企業雙方的績效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契約類型的不同將使得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以及整個集群運作效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為此,在集群企業間縱向合作關系實施過程中,要認真考慮契約的設計問題。
2.當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執行一部線性契約(P0,0)時,集群總收益為3(K0-CA-CB)2/16K,而當雙方執行二部線性契約(P0,R)時,集群總收益明顯增加,為(K0-CA-CB)2,提高了1/3,與虛擬一體化的情形相同,達到了集群內企業縱向合作的理想結果。
3.當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執行二部線性契約關系(P0,R)時,企業A獲得了除企業B保留收益0
B以外的所有收益。這時,企業A的收益相對于一部線性契約(P0,0)時有明顯增加,提升了1/2,所以,企業A成為契約精細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企業B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契約條款,無法從契約精細化中獲益。
4.當集群內企業A和企業B執行二部線性契約關系(P0,R)時,集群的總收益將達到虛擬一體化時的最大值,因此,契約精細化將無法增加其收益。在集群總收益不變時,企業A和企業B的收益都不可能再提高。所以,二部非線性契約[P0(q),R(q)]的分析結果與二部線性契約(P0,R)的分析結果全部相同。
參考文獻:
[1] 劉友金,胡黎明,趙瑞霞.基于產品內分工的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1,(3):101-105.
[2] 趙福濤.新國際分工模式下中國IT產業集群及其內部垂真分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3] Gilsing,V.Cluster Governance:How Clusters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R].Copenhagen: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PHD-
Conference,2000.
[4] 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2):1-18.
[5] Dixit A.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Activ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1):5-24.
[6] Peter Lund-Thomsen,Khalid Nadvi.Clusters,Chains and Complian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in Football
Manufacturing in South Asi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3(2):201-222.
[7] Borras,Susana.Cluster Policies in Europe:Governance,Firms and Network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7.
[8] Junichi Nishimura,Hiroyuki Okamuro.RD productivi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luster policy: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Project in Japan[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1,36(2):117-144.
[9] 周泯非,魏江.產業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過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1):95-126.
[10] 易明.產業集群治理結構與網絡權力關系配置[J].宏觀經濟研究,2010,(3):42-47.
[11] 唐曉華,王丹.集群企業合作隱性契約的博弈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5,(9):19-25.
[12] 王金蕾.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契約關系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6:1-30.
[13] 薛國琴.契約約束與產業集聚組織機構演進分析[J].經濟縱橫,2007,(3):18-21.
[14] 趙海山.關系型契約與產業集群治理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1):198-199.
[15] 李世杰,李凱.企業集群的契約治理機制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8,(10):34-35.
[16] 葉蓁.不完全契約、產業集聚與經濟地理[J].現代管理科學,2009,(2):80-82.
[17] 趙驊,石繼東,周洪祥.企業集群穩定合作的隱形契約與規范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0,(2):151-15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