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行政立法和少數民族習俗的保護之間的關系,須視不同的習俗而定。地方行政立法之于有的習俗之保護,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之于另外一些習俗之保護,可能則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之于某些習俗之保護,可能則既不是必要條件,也并非充分條件。所以,對于北方少數民族習俗的保護,各地方可能既須行政立法,也更須審慎立法。立法太多,太濫,可能反而不利于少數民族習俗的保護。以寧夏穆斯林用品市場的規范研究為出發點,完全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關鍵詞:北方少數民族;習俗;地方行政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247-02
二、寧夏穆斯林用品產業發展問題
1.部分特色產業布局分散,規模偏小。寧夏部分特色產業仍以千家萬戶的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規模化程度只有25%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使一些加工企業因缺乏原料導致經濟效益低下,影響了發展的積極性。另外分散經營問題十分突出,不能實現統一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操作,致使產量低,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差。清真牛羊肉產業由于規模養殖少,分散養殖成本高,加之加工能力過剩,致使現有的龍頭加工企業原料嚴重不足,無法承接國內外批量訂單,雙向影響加工和養殖效益。
2.龍頭企業不強,帶動力弱。隨著優勢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產量的逐年增長,區內深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轉化能力低、帶動力弱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嚴重制約了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一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層次低。如馬鈴薯產業95%以上都是家庭作坊式加工,在3 000多家加工企業中,加工能力達到500噸以上的企業只有146家。由于加工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落后,產品單一粗放、附加值低,深加工產品基本沒有開發,經濟效益偏低。脫水菜、優質糧、牧草等產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二是龍頭企業少、加工能力弱。如枸杞只有“寧夏紅”獨領風騷,枸杞的加工轉化率僅為15%,85%的枸杞仍以干果形式出售,影響了枸杞產業整體效益的增長。奶業也只有“夏進”一枝獨秀。其他產業突出的龍頭企業也寥寥無幾,加工轉化能力有限。三是龍頭不強,資金不足。全區農業產業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還是搭車上市),市場融資能力差,嚴重影響生產發展,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經過多年發展,我區已經形成了如夏進、寧夏紅、西夏王、綠海、天啟、賀蘭山牛羊肉集團等一批初具規模的加工龍頭企業。除個別外,大多企業由于缺乏足夠的流動資金,加工能力受到制約,產品產不量小,市場份額低,后勁不足。
3.產業鏈短,標準化生產不夠,最大經濟效益得不到實現。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水產品,紅棗,硒砂瓜等農產品缺少加工,還停留在出售原始產品階段。馬鈴薯、奶業、葡萄、牧草處在粗加工初級階段,保鮮、冷藏、深加工還基本處于空白,沿用傳統粗放的生產手段,生產全過程技術落后,標準化技術的組裝配套不夠,不能實現優質生產、集約經營。標準化程度不高,枸杞標準化生產只是在主產區推廣力度較大,而在其他區域推行乏力,奶產業標準化程度有待提高,馬鈴薯、葡萄、牧草產業、蘋果等標準化或機械化生產還有較大的差距。全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平均標準化程度30%左右,與發達地區市場消費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4.市場經濟觀念不強,開放式發展不夠,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統一的大市場觀念和格局還沒有形成,“貿”和“銷”的文章還沒有做夠做深。由于產業引導管理不夠,市場開拓工作滯后,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務體系和平臺,營銷網絡松散,市場主體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利益傳導受阻,產業過程封閉循環,內部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具關聯性產業處于“閉門造車”狀態,沒有充分利用外界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加工企業只是局限于加工本地的原料,或封堵外部企業進入,本地企業一年中停產的時間有1/3~2/3,造成大量的資源閑置和浪費。市場規范缺乏,沒有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企業間壓級壓價或哄抬價格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農民利益,影響產業發展。
三、寧夏穆斯林用品產業化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寧夏國際國內知名度。缺乏宣傳大大阻礙了寧夏清真用品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寧夏應加強自身宣傳,以自己特色清真用品產業為主,多進行國內省際及國際方面產業規劃技術交流,多辦展覽會博覽會,吸引外商企業到寧投資。加快發展與中東和東南亞穆斯林國家的經貿技術合作與文化交流,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形式的國內外投資貿易洽談活動,爭取引進更多的資金和項目向我市集聚;依托義烏市場優勢,發揮“窗口”作用,努力擴大吳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注重引導企業對外發展。依托文化視角提升產業層次。通過宣傳,更多地請進來,鼓勵我市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深度挖掘“清真”資源,利用好“四個中國號”地域品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品牌競爭力。
2.健全基礎設施,加快發展便利交通,改善貨運流通。加快健全基礎設施,完善寧夏至外省特別是重大城市的貨運交通,為寧夏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3.重點開展穆斯林用品產業項目,加快推進產業發展。加快推進一批引領清真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如“兩館一中心”、“國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工業園”、“清真產業現代物流園”、清真美食廣場、清真美食一條街等。同時抓好項目的論證、制作、儲備和開發。大力支持企業與國內外知名清真企業開展合作,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
4.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增強產業的帶動力。一是通過扶持提高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開拓市場的能力;二是延長產品鏈,提高資源轉化的能力;三是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提高核心競爭。突出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特色龍頭企業。立足構建大產業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按照“擇優扶強”的原則,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生產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傾斜,通過資本運作、產業重組、技改擴建、商標保護等具體措施,推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鼓勵優勢產業鏈中的企業橫向整合,實現資源、資金、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共享。培育一批農工貿一體化、資本結構多元化、具有名牌產品的市場優勢、能帶動產業鏈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顯著提高行業規模經濟水平和大抓強、小抓特的產業發展層次,發揮更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5.突出抓好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大企業新產品研發費用投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幫助企業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產、學、研聯盟和技術研發中心,追蹤國內外先進生產工藝和經營理念,與市場需求相對接,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大力發展資源深度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技術引進提高產業總體水平,通過競爭效應培育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動態比較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6.突出抓好特色園區建設,加快構建產業發展的集聚平臺。以銀川德勝清真食品工業園、吳忠金積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為平臺,合理規劃產業集群。鼓勵各市縣與穆斯林國家和地區、沿海地區和中央直屬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園,承接組團式產業轉移。充分發揮我區搭建中阿雙方永久性的經貿合作新平臺優勢,建設中國(寧夏)穆斯林國家青年創業園、中國(寧夏)穆斯林國家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國際工業園,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中心。利用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特區內的綜合保稅區運行產生的極化作用和輻射效應促進國內外資源向寧夏集聚。
7.突出抓好品牌建設,加大國內外市場開拓力度。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品牌和穆斯林用品品牌,引導和鼓勵企業爭創馳名商標、國內名牌和國際知名品牌,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使國內外廣大穆斯林群眾了解“清真在寧夏”。加快建設寧夏國際(銀川)穆斯林小商品城和義烏((銀川)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展廳暨物流配送中心,主動引導、承接東部地區穆斯林貿易市場轉移,鼓勵國內外客商來銀采購。支持寧夏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到區外、國外興辦企業、發展連鎖店,開設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展廳暨物流銷售配送中心,不斷擴大境外銷售中心網點布局,加快直銷市場培育,增加我區產品在穆斯林朝覲經濟的市場份額。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形式的國內外投資貿易洽談活動,發展與中東和東南亞穆斯林國家的經貿技術合作,突出抓好品牌建設,加大國內外市場開拓力度。
參考文獻:
[1] 吳俊.清真食品經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肖興志.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丁宏,敏俊卿.伊斯蘭教與中國穆斯林社會現代化進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