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報告作為企業綜合財務狀況的“代言人”受到了股東、債權人、政府部門等相關利益人的廣泛關注。作為企業“形象代表”的財務報告應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各種利益因素,財務報告正逐漸失去其本來面目。主要對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手段與治理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財務報表;粉飾手段;治理對策;公司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106-02
一、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手段
1.掛賬虛擬資產。虛擬資產是指不再對企業有利用價值又不予注銷的資產,如已經沒有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等;虛擬資產還包括已經發生的費用,但由于企業缺乏承受能力或者為了收入、費用的配比而掛在賬上的資產,如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等。一些上市公司將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作為待攤費用等都列入資產方,打壓費用、虛增資產,以調節利潤,這種虛擬資產的存在,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一個費用和損失的“蓄水池”。
2.變更會計政策。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前后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也不是絕對不能變更的。有些上市公司就利用會計政策的靈活性,通過改變折舊方法、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改變存貨計價方法等手段隨意調節利潤,例如有的企業采用定額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將產品定額成本差異在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分攤,本期銷售產品卻不分攤,以降低本期銷售成本。更有甚者,故意虛列存貨或隱瞞存貨的短缺或毀損,從而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目的。變更會計政策,對于急于粉飾報表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使上市公司當年的財務報表好看了,但卻為其今后的發展前景蒙上了陰影。
3.掩飾交易或事實。由于財務報表格式所規定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規定性,只能提供貨幣化的定量財務信息。決策者如果想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僅僅依靠財務報表的信息是不夠的,往往需要比報表資料更詳細、更具體的信息,這些一般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體現。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飾報表的目的,在報表附注中通常掩飾交易或事實,常見作假手段有對于重大事項(訴訟、委托理財、大股東占用資金、關聯交易、擔保事項等等)隱瞞或不及時披露。
4.操縱現金流量。上述幾種粉飾手段主要是會計盈余的操縱,操縱現金流量是近年來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的較為“流行”的手段。由于傳統的會計盈余指標彈性過大,使得人們對會計盈余質量產生了極度的不信任。另外,大量破產公司不斷提醒人們,對于公司的生存來說,現金流量狀況遠比會計盈余能力重要得多。隨著人們對現金流量信息的關注,作為受托管理上市公司的經理人員自然會為了改善公司以及自身的形象而對現金流量產生興趣,當公司現金流量不佳時存在進行修飾的動機。如惡意計提,用“其他應付款”方式年末審計時收款,年初隨即抽回等。企業可以通過經濟業務、結算方式等巧妙安排來調控年度內現金流量狀況。
二、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手段的治理對策
1.加大股票市場監管力度。加大對股票市場的監管力度,可以使流通股大股東通過操縱股價而獲利的能力大大降低。加大股票市場的競爭力度可以分為場內競爭和場外競爭兩個方面。場外競爭表現為股票與其他投資渠道如國債、企業債券、期貨等的競爭。通過加強場外競爭,可以在股票市場的信譽較差時,使投資者轉向其他的投資渠道。場內競爭是指通過放寬公司上市的條件,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的數目,從而加強上市公司之間的競爭。通過加強場內競爭,投資者可以選擇的股票增多,使那些出具虛假財務報告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價下降,最終被淘汰出證券市場。
2.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然導致上市公司的投資者與管理層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會計造假的誘因之一。為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權力分配、權力制衡和信息披露機制,迫使管理層釋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加強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的作用。一般來講,獨立董事的客觀性、公正性要強于一般的董事,同時,獨立董事一般具有企業運營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加強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強企業內部的自律和監督,另一方面可以較好地抵御來自上市公司外部的壓力,防止由于外部壓力引起的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現象的發生。
3.規范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是企業相關利益人獲取企業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的主要途徑之一。及時、充分可靠的信息披露,可以提高市場運作的透明度,保護股東的利益。正是出于這個目的,各國證券部門都要求上市公司對外進行信息披露。但是,企業的經濟業務是紛繁復雜的,特別是對于大型的跨國集團公司而言,其信息量是巨大的,如何做到披露及時的、充分的信息,不僅是對上市公司,而且對證券公司都是一個沉重的挑戰。許多造假案例的共同之處,就是上市公司對外披露虛假的、不及時的信息,從而誤導了投資者,使他們蒙受巨大的損失。因此,及時性、充分性、可靠性是信息披露的核心。另外,對于信息披露要避免另一個極端,就是信息披露得越多越好。有些垃圾信息非但不能起到認清問題的作用,反而會轉移投資者的視線。
4.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如何處理好靈活性和統一性,一直是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重要問題。一方面,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應盡可能減少上市公司可供選擇的余地,盡量減少對同類或相似業務處理方法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明確各種處理方法的場合和適應原則,尤其是對于收入和費用的確認,以減少上市公司粉飾行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也要保持適度的靈活性,以免會計淪落為“僵硬的工具”,以致落后于經濟的發展。但同時要盡量減少“真空地帶”也是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重要內容。證券部門既要對現有的法規中仍模糊不清、存有爭議的概念和事項進行界定,也要對新出現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保持較高的關注,使其更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狀況。
參考文獻:
[1] 黃元煜.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粉飾防范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09,(4).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