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內外許多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頻頻曝光,“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是很多企業困擾的熱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合中國和國外的實際情況,主要從法律角度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公司治理結構;會計準則;法律監管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104-02
一、會計信息失真相關理論概述
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通過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的處理和分析后,提取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信息。會計信息是會計信息使用者賴以決策的基礎,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債權人的信貸決策、微型企業控制等密切相關。因此,會計信息,為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質量不僅影響了內部管理的結果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影響和商業利益相關者、投資者、債權人等群體的經濟利益,而且也影響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全國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
二、會計信息失真危害
1.引發違法犯罪行為。會計造假和非法活動在經濟領域有不解之緣,和腐敗是緊密相連的,不法分子利用會計造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不可泄露。首先,會計造假腐蝕和坑害一些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有很多管理違法犯罪活動是在會計造假行為潛移默化;其次,會計造假行為使一些原本非法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
2.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會計秩序是市場經濟秩序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否關系到是否能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有序流動。會計信息失真,將形成一個國民經濟的黑洞,破壞市場秩序,使國家的經濟運行成本增加,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3.危害社會公信力。在中國,在2000年銀廣夏的虛假會計信息、財務丑聞等事件已眾所周知。財政部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有信息披露規則及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企業數量占70%。2010年底前,中國的直接經濟損失1 900億,由于企業逃廢債務,每年增加的財務費用約2 000億元是因為三角債務和現金交易引起的。國家審計辦公室針對這些問題,在2010年度抽樣的1 290個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或負債的審計的結果表明,整個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但嚴重的會計信息不真實企業占68%以上。會計信息是人們了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但由于大量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已嚴重影響社會公信力。
三、會計信息失真原因
(一)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1.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分析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內部決策和執行機制的建立是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它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組成的一二級結構系統。一個標準的內部治理結構,關鍵取決于板可以充分發揮作用。董事局的監督和確保企業會計制度、審計制度是披露股東和外部及時準確的財務信息。但中國掛牌公司董事局很難做到這一點。另一方面,從會計的角度來看,中國目前的會計個人利益確定的公司,會計人員實際上已成為企業的“內部人”。因此,在缺乏有效的內控機制的條件下,金融企業內部,應明確客觀標準功能,并成為直接反映意圖的工具。
2.從公司外部治理結構分析會計信息失真原因。一是資本市場不發達的原因是外部公司治理效率,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原因;二是會計信息質量會應有的懲罰是難以真正實現刑罰目的;三是經理市場競爭程度不夠,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四是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干預也影響會計信息質量;五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不規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二)相關會計政策法規局限性
現代財務會計確認基礎是以權責發生制為主,因此大量的權責、累積和遞延項目也相應產生,會計信息生產者將根據這些應計項目時的操縱創造虛假的結果,如確認收入、支出推遲承認,穩健推進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會計職業判斷的依據,主觀隨意性強,會計信息生產者利潤操縱是相對容易的,例如,低估高估費用和損失的收入和利潤;此外,重要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給會計造假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間。
(三)監管力度不到位
《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注冊會計師》,但普遍執法不嚴,懲治不力,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發現機制缺乏有效性和完整性。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各種制度尚未理順,雜亂。二是缺乏處罰,違法行為,不僅缺乏經濟處罰和制裁,而且缺乏道德成績單損失,欺詐不被認為是可恥的甚至是驕傲的,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利潤。三是監管部門的監督,他們主要依靠行政處罰的手段回應虛假會計信息。對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但很少,民事賠償很小。與普通商業欺詐,虛假會計信息帶來的后果是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四是利益驅動,一些企業存在的違反會計規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使他們的收入增加。
四、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應對策略
(一)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1.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一是實施股權分置改革,合理分散股權,股權結構優化。股權結構決定分配的控制權,決定了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委托代理關系的性質,是影響公司治理的有效健康的重要因素;二是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發揮作用。董事會獨立性的董事包括獨立董事人數的增加系統的安排,減少內部董事,董事會成員和管理人員相分離,而不是管理人員定期舉行的董事,管理人員工作的評價;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會計監管體系;四是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勵與約束機制。企業經營者報酬往往以公司的利潤等財務指標為主要評價依據的確定,以期獲得高回報,管理人員將用財務報表反映企業績效。
2.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結構。一是完善資本市場的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資本市場對企業的管理發揮監督作用,在一個無形的壓力下,它可以使企業的決策過程有利于資產所有者;二是提高產品市場,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產品市場基本處于買方市場,產品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競爭的市場份額;三是建立有效的經理人市場,幫助企業提高管理者的素質,使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可以減少甚至消除;四是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政府主要從法律和規章監督企業公司治理,并實施法律和規章,必須通過一系列中介市場,主要的資本市場、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
(二)發揮股東在約束機制中的作用
在這個意義上,股東的消極監控也有一定的作用。加上隨著機構投資者的興起,機構投資者往往直接與公司管理人員交流,積極向公司提出管理決策建議經理層,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理念。
(三)加強法律監管力度
一是提高會計法律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多年來,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仍然存在,其處罰是不夠的,法律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力和法律體系不完善,市場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加大懲處力度,加強法律監督,加大執法力度;二是增加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中國的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防止會計信息失真,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建立強有力的企業外部監督機制,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政府監督主要包括財政、稅務部門的監督,社會監督主要是審計監督,包括審查企業會計報表,出具審計報告,驗證企業資本,出具驗資報告等。它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監督合力,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同時也有利于政府的基礎上,真實的會計信息進行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三是增加會計欺詐執法。要始終堅持法律抓會計信息欺詐檢查處理,體現了法律的強制性和嚴肅性。
五、結論
通過以上章節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原因及對策,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關系到企業的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關系到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避免會計信息失真不僅是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也是國際經濟和資本市場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建立合理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的會計準則,對樹立公司投資者信心,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同時對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乃至整個社會秩序產生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孟凡利,周經呂.會計信息論[J].中國會計,2012,(11):20-22.
[2] 楊雄勝.會計誠信問題理性思考[J].會計研究,2011,(3):69-71.
[3] 葛家澎,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55-56.
[4] 郭云.會計虛假信息危害及治理措施[J].財會研究,2010,(2):20-23.
[5] 范曉英.上市公司則務報表舞弊行為研究[J].財會研究,2011,(2):34.
[6] 姚曉庚.REA模型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應用研究[J].財會研究,2011,(1):22.
[7] 范曉英.上市公司則務報表舞弊行為研究[J].財會研究,2011,(3):50-52.
[8] 曹旋.淺析公司治理下增強內部審計增值功能策略[J].財會月刊,2012,(10):19.
[9] 張復生,毛劍芬.談會計舞弊及其治[J].財會月刊,2010,(5):33-34.
[10] 張西萍.內部控制方法改進和創新[J].財會月刊,2011,(7):12-14.
[11] 葛家澎.美國關于高質量會計準則討論及其對我們啟示[J].會計研究,2011,(7):20.
[12] 王秋彬.會計信息失真經濟學透視[J].當代經濟,2011,(4):71-72.[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