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稚產業是尚未發展成熟的新興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以及發展潛力,但由于處于起步階段,其基礎和國際競爭力較弱,需要政府加以保護。在簡要回顧了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及國外保護幼稚產業的法律的基礎上,從法經濟角度分析了中國幼稚產業保護的立法問題,并提出應堅持內外結合的原則,使幼稚產業在保護和競爭中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稚產業;產業保護;立法;法經濟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122-02
幼稚產業是指工業后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相對于工業現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于“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1]。幼稚產業與一般意義的中小企業不同,幼稚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和發展潛力,通過適度保護能夠發展成為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但由于處于起步階段,資金、技術實力等的不足,國際競爭力薄弱,如果完全開放市場,實施自由貿易,幼稚產業不僅不能擁有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份額,而且國內的市場份額也可能會被具有比較優勢的外國企業擠占,因此完全的開放式自由貿易并不是最優的選擇。從歷史上看,美國、德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是從貿易保護上使新興產業度過了幼稚期。因此,從發展民族產業的長遠角度來看,中國應大力扶植幼稚產業,以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其成為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一、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及其扶植政策
(一)保護幼稚產業的主要理論
早期倡導對幼稚產業保護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在漢密爾頓觀點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并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一書中,詳細論證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對幼稚產業保護的必要性。李斯特從發展本國經濟的長遠角度,提出政府應該積極扶植幼稚產業,盡管通過國際貿易進口該商品費用更低,但這種做法不利于本國生產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產品生產能力比短期利益更重要。李斯特認為,“財富的生產力比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到多少倍。”[2]他提出了經濟發展“五階段論”,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應采取不同的貿易政策。此后,出現了諸多幼稚產業扶植學說,如社會振興費用、邊際產業開發學說等,成為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重要內容及理由。
但是李斯特并不否認自由貿易,認為那些工業后發國家為避免幼稚產業受到工業先行國家的沖擊,應當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并對處于保護期內的幼稚產業實行必要監管,督促其正當利用優惠政策,努力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指出保護政策應以發展和保護本國工業力量為目的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實施,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二)幼稚產業扶植政策
從政策體系來看,工業后發國家對幼稚產業的保護可分為兩類。一是國際貿易政策,如關稅保護、非關稅壁壘;二是國內扶植政策,如財政扶植及金融扶植政策、技術保護、直接規制保護等等。從實踐來看,現有的發達國家在幼稚產業發展的初期,都曾采取各種保護措施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幼稚產業保護可操作的空間已越來越小[3]。
二、幼稚產業保護的法律及其中國的立法
(一)各國保護幼稚產業的法律
日本加入WTO后,對新興產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植措施,自20世紀50年代起,先后頒布了《石油化學工業扶持政策》(1955)、《日本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1956)、《振興電子工業臨時措施法》(1957)、《振興特定電子工業及特定機械工業臨時措施法》(1971)、《振興特定機械信息產業臨時措施法》(1978)、《制造基礎技術振興基本法》(1999)等,幾乎所有的政策制定最終都落實到了法律上。另外,美國的“超級301法案”以及韓國對汽車、電子等產業的立法手段都旨在保護本國的幼稚產業
(二)中國保護幼稚產業的立法
事實上,貿易保護理論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時至今日,貿易保護現象依然普遍[4]。特別是金融危機后,各國重新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2012年3月7—23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針對中國發起了13起“雙反”調查[5]。為了使美國對中國等非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補貼調查“合法化”,美國簽署了反補貼修正法案,規定可以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進行反補貼調查,同時又有規定可以追溯到2006年[4]。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要是通過設置各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手段來保護本國的幼稚產業,這固然對幼稚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關稅壁壘保護手段受到了限制,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手段日漸增強,但隨著時間推移其作用逐漸弱化。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目前國內學術界主要集中在從制定產業政策及貿易政策方面,而從立法的角度研究保護幼稚產業的研究成果較少。而且WTO列有幼稚產業保護條款,允許一國對被確認的幼稚產業采取關稅或進口許可證等方式進行保護。因此,應適度使用WTO的優惠條款培育幼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以靈活多變的政策,輔之以合法的手段來達到保護幼稚產業的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中國在遵守世貿規則的同時,應該制定和完善保護幼稚產業保護的立法。
1.制定綜合性產業結構基本法律。依據現有的政策法規,并借鑒國外有關立法,制定綜合性產業結構法,加強全社會對保護幼稚產業的重視,同時為新興幼稚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完善貿易立法。目前法律保護已成為世界上主要貿易大國實行貿易保護的手段和趨勢,如美國的超級301法案等。為保證中國的新興幼稚產業免受國外的較大沖擊,應完善中國現有的《對外貿易法》法案。
3.制定和完善有關技術標準的法律和法規。中國應依據WTO的《貿易技術壁壘協議》,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衛生標準、外匯管制等間接性的非關稅壁壘;同時,充分運用隱蔽型貿易保護的“綠色貿易壁壘”等。
4.反傾銷立法。隨著國內市場不斷開放,大量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進駐中國,難免有企業采取低價傾銷的手段獲取市場份額。雖然中國的《反傾銷條例》規定了征收反傾銷稅、提供保證金及價格承諾等措施,但針對如何制裁規避反傾銷措施的行為作用不足。完善反傾銷法律制度,針對不同的傾銷情形,制定出不同的反傾銷措施勢在必行。
5.靈活運用例外條款。《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8條中的序文,指出各締約方為了提高人民總體生活水平而實行的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中,如果有影響進口的保護措施,只要這些措施能夠有利于本目標的實現就是合理的。
6.發揮和完善《政府采購法》的作用。中國的《政府采購法》的實施,在促進幼稚產業發展方面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略顯粗超。《政府采購協議》(GPA)由WTO成員自愿加入,雖然它要求成員國履行國民待遇原則和非歧視原則,但加入GPA并不意味著政府采購市場就實行全面對外開放。在政府采購中有條件地合理保護民族產業,尤其是幼稚產業,這是各國的普遍做法[4]。
三、結語
法律作為幼稚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變遷,法律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幼稚產業保護立法不僅是法律層面的挑戰,也是實踐方面的拷問。法經濟分析方法的理論前提和價值判斷標準是經濟學的前提和標準,即效率或效用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幼稚產業就必須重視效率,以最有效的方法使幼稚產業發展成熟并具備國際競爭力。這就需要政府對幼稚產業保護的同時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在競爭中加快幼稚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幼稚產業保護政策使幼稚產業規避了來自國外的風險;而國內的財政扶植政策、金融扶植政策、技術扶植保護等政策為幼稚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這些保護,往往會帶來的缺乏競爭、過度依賴等負面影響。因此,應當對幼稚產業進行開放式保護,即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國際保護,同時鼓勵國內競爭,兼顧“保護”與“競爭”,實現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對幼稚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公仆,夏大慰,龔仰軍.產業經濟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 李秀香.開放式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探討[J].江西社會科學,2003,(5).
[4] 曹潤林.論政府采購促進幼稚產業的發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5).
[5] 美國為何頻揮貿易“大棒”[N].中國經濟時報,2012-03-26.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