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著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自身存在著生產規模過小、生產成本高和產業競爭力弱的問題。要選擇區域合作發展戰略,支持蔬菜合作社開展直銷、延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融合等措施,培育蔬菜產業提高競爭力,解決主要的問題。
關鍵詞:北京市;蔬菜產業;合作社;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45-03
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是首都農業經濟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個體農戶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發展首都蔬菜產業的重要隊伍。培育、扶持蔬菜專業合作社不斷成長壯大,促進合作社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帶動更多的農戶發展北京市的蔬菜產業,就要研究合作社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困難。
一、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外部環境不利因素分析
(一)北京是全國蔬菜的供應基地,北京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競爭對手是全國的蔬菜生產合作社
蔬菜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北京作為一個有著2069.3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對蔬菜的需求量巨大。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北京市日均上市蔬菜量達到了2.26萬噸,全年就需要825萬噸。2012年,北京市蔬菜產量(包括食用菌)為279.9(萬噸),同比下降5.7%。這如此大的缺口,需要靠全國來供應。
近年來,中國蔬菜產業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全國蔬菜重點區域規(2009—2015年)》、《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FAO統計,2006年中國蔬菜產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農業部統計,2007年中國蔬菜播種2.6億畝,總產量5.65億噸;2010年播種面積2.3億畝左右,產量為5億噸,人均占有量由170公斤左右增加到370公斤左右,常年生產的蔬菜達14大類150多個品種。
隨著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和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的開通,依托氣候、區位優勢,沿路、沿海、沿邊建立規模蔬菜生產基地,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 蔬菜產業已經從昔日的“家庭菜園”逐步發展成為主產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保供、增收、促就業的地位日益突出。
2007年蔬菜播種面積列前十位的省區(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山東、河南、河北、廣東、四川、江蘇、湖南、廣西、湖北、安徽)播種面積都在1 000萬畝以上,共計1.68億畝,占全國的64.6%;產量共計3.86億噸,占全國的68.4%。
趙友森、趙安平、王川的《北京市場蔬菜來源地分布的調查研究》指出:“河北、山東、遼寧既是在區位上與北京最為相近的省市,又都是蔬菜生產大省,逐步發展成為北京的‘外省菜園子’,基本占到北京周年蔬菜供應總量的60%以上。”這篇文章還指出,天津、內蒙古、湖北、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和甘肅也是供給北京蔬菜的生產源地。北京自產的蔬菜供給北京的數量只有10%的比例。這一結果表明,全國蔬菜主產省區前十位的蔬菜大部分都是北京市場的供應地。換句話說,北京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競爭對手是全國的蔬菜生產合作社。
(二)外埠地區把發展蔬菜產業供給北京市場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地理氣候和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競爭力強
全國很多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把發展蔬菜產業供給北京市場作為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例如,安徽省《金寨縣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提出:“提高產品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大中城市的市場占有率,緊抓當前北京市農委幫扶金寨的大好機遇,提高產品進入首都市場的份額。”河北省《徐水縣2010—2015年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在市場分析與產業定位提出:“從北京市場的 需求層次上看,既有賓館、飯店對高檔次蔬菜的需求,也有百姓生活對大眾化蔬菜的需求;需求品種上,既有北京當地人的蔬菜品種需求,也有來自全國和全世界各地不同人對蔬菜的消費習慣和品種需求。因此,北京對蔬菜的市場需求品種繁多、層次廣泛,市場容量巨大。”《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提出:“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實現由蔬菜生產大省向蔬菜強省的跨越。”
如果再列舉下去,在全國范圍內還會查找出更多的省縣區,把北京市場作為市場定位的目標,而提出了蔬菜產業發展戰略。我們綜合考慮地理氣候、區位優勢,從全國講,就有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長江流域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六個優勢區域。這六個優勢區域的區縣參與到首都蔬菜市場的供應上來。我們不考慮基礎設施、科技和投入的因素,就區位優勢一項而言,北京的蔬菜生產就處在了劣勢,蔬菜合作社的發展就處在了不利的競爭位置。
二、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自身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生產規模過小的問題
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主要還是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蔬菜專業合作社總體上還處在發展中的初級階段, 規模“小”、“散”、“低”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對小農戶來說,自身缺乏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面對的一定是“高合作成本和低合作收益”的結局。規模小,意味著自身經濟實力不強,基礎設施落后,經費緊張,貸款融資難,帶動能力不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弱,無法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例如房山區截至2012年末,成員在20人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101家,入社成員12 341人,帶動社外農戶18 871戶,成員出資15 169萬元。100名以上成員的合作社有46家,占45.5%;50~100名成員的合作社有20家,占19.8%,20~50名成員有35家,占34.7%。這表明,合作社人員規模較小。
101家合作社中,成員出資總額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100萬元以上的合作社,有39家占38.6%;第二位是10萬元~50萬元的合作社,有23家占22.8%;第三位是10萬元以下的合作社,有20家占19.8%;第四位是50萬元~100萬元的合作社,有19家占18.8%。101家合作社中,資產總額不足500萬元的合作社有81家占80.2%;超500萬元的合作社有20家占19.8%。這表明合作社出資規模小。
出資規模小,必然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裝備水平低,無法采用新技術,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這反映出北京市的農民合作還處在一個初級的發展水平階段。盡管沒有把蔬菜合作社的具體規模數量劃分出來;但是,我們就以目前的出資水平看,也滿足不了現代化設施蔬菜裝備的基本要求。
目前,小型的蔬菜合作社建設的多數還是小型的日光溫室,設施內生產仍然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效率低。沒有大規模的合作資金,就無法建設高水平的現代化的大型溫室設備。
(二)蔬菜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蔬菜生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勞動密集、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北京市蔬菜產業不斷萎縮的重要原因,就是投入高、生產成本高、風險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蔬菜合作社在初期的發展階段,還沒有能力解決“三高一弱”這一個突出的問題。
蔬菜成本高,一是表現在高于糧食種植成本(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2007年,僅是露地蔬菜番茄、茄子、黃瓜和甜椒的總成本就高于小麥和玉米很多;其中,主要是人工成本蔬菜要高于糧食作物很多。這也說明蔬菜產業是高投入產業。蔬菜成本高,二是表現在北京的蔬菜收益與周邊地區蔬菜成本收益率相比,收益率低。穆月英等指出:“北京市黃瓜的成本收益率除與鄭州接近之外,遠低于天津、石家莊、濟南和沈陽的水平,其他三種果類蔬菜的成本收益率方面北京也沒有表現出優勢。這表明與周邊地區相比,北京果類蔬菜產業在收益方面不具有優勢。”
(三)蔬菜產業競爭力弱的問題
蔬菜產業競爭力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獲得利潤的能力。北京市農民蔬菜合作社產業競爭力薄弱表現在自身的資源沒有優勢或者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的條件下,產品質量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和產品市場占有率低。
自身資源不足表現在北京是一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城市。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北京農業灌溉用水占總用水量的40%,而蔬菜用水量又是農作物中需要用水量總高的。蔬菜合作社普遍沒有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水肥一體化的技術。這一缺陷,降低了蔬菜產業的競爭力。
蔬菜產業具有鮮活易腐、不耐貯運,生產季節性強、消費彈性系數小,高投入、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大的特點,要改變這狀況,就是要發展設施蔬菜。而北京市蔬菜產業設施與國外和國內先進的設施農業比,起步晚、差距大,科技含量低,在建設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在溫室建設中,存在著溫室基礎不牢,沒有按照標準建設的問題。
蔬菜設施建設的日光溫室(大棚)。這些溫室僅僅具備一些保溫和防雨的功能,不能對光、溫、氣進行有效調控,溫室的設計和建設也不盡合理。在這些溫室中不能開展機械作業,溫室也不具備環境因子的調控功能。最終結果是投入不少,但是產出不高。
現有的設施蔬菜結構也不合理。溫室面積只占總面積的23%,大棚占近38%,中小棚占近39%。現代化的溫室比例不大,除少數科技示范園區外,體現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特色。不但現代化的設施面積所占總面積比重小,而且絕大多數農業設施簡陋。
蔬菜產業的最終出路,在于農業的機械化。目前的生產仍然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效率低。隨著溫室大棚建設得越來越多,大棚耕作機械短缺和不配套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現有的大棚耕作機械機型既不多、應用也不方便;適用大棚的小型耕作機械產品結構笨重、不便操作;設備的適應性較差、可靠性和耐久性低,使得大棚內的邊角地帶無法工作、漏耕嚴重、生產效率低。
由于設施蔬菜結構簡單、單一,導致設施內的產品品種單一,體現不了首都農業的發展特色,栽培管理主要靠傳統經驗,致使產量低,品質參差不齊和品質差,缺少完善的栽培技術和適栽品種。
設施蔬菜還沒有發展有特色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如香料、特種植物、工業原料植物、藥用植物和名貴觀賞植物等。培養和管理主要靠現有的經驗,與設施蔬菜所要求的數量化和指標化生產管理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這些不利的因素影響蔬菜產業化的發展和規模效益的提高。
蔬菜生產的主體,農民的科學素質低下。由于我們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教育體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導致我們的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水平不高,阻礙了農民學習、利用和管理設施蔬菜的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的建議
(一)發展北京市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要選擇區域合作的發展戰略
面對全國競爭首都蔬菜供應市場的現實局面,我們要面對現實,建立合作共贏的模式。最初先建立“首都蔬菜產業圈”,形成環渤海地區的合作發展機制。北京市蔬菜產業與環渤海省區的蔬菜生產存在著很強的競爭關系。我們要把這種競爭轉化為合作的關系,形成雙贏的局面。
北京市和環渤海各省區互有需求,這是區域合作的基礎和動力。為了實現蔬菜生產的最佳配置,避免惡性無序競爭的局面出現,我們建立的“首都蔬菜產業圈”,可以促進環渤海地區蔬菜產業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形成綜合競爭優勢。首先,政府間建立區域利益協調的長效機制,包括建立合作的規則和制度。其次,合作內容包括建立信息基礎設施系統、生產聯動調配系統、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系統,加大蔬菜新品種的研發、示范與推廣。再次,建立突破行政區劃限制的“首都蔬菜產業圈”利益分配創新機制,使得蔬菜產業一體化發展有了經濟保障。在“首都蔬菜產業圈”內,生產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發展格局,促進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生產從無序競爭到有序發展。第四,選擇北京市、區兩級的蔬菜示范合作社,與環渤海地區的蔬菜合作社建立聯合社,共同探討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避免出現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第五,在“首都蔬菜產業圈”的基礎上,探索與全國其他地區合作社共同發展的模式。
(二)支持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產品直銷,大力培育和發展蔬菜產業
一是發展蔬菜標準化、專業化的生產基地。將北京市的蔬菜基地建設和環渤海蔬菜基地的發展統籌考慮。突出北京特色、地域特色和產品特色,實行差異化生產。蔬菜基地的建設與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相結合,通過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帶動蔬菜基地的發展。二是加強設施蔬菜建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直銷帶動設施蔬菜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以銷帶產、訂單生產的直銷,開展產供銷、農科教一體化經營,就會發現不足;就有了拓展設施蔬菜發展空間的愿望,就有了發展的動力。
(三)解決蔬菜合作社規模過小、附加值低的問題,就要延長合作社蔬菜產業鏈條,加快促進產業融合
一是大力發展蔬菜產品加工業。合作社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根據發展需要,采取成員出資、合作社聯辦、吸收社會資本入股等多種方式,興辦蔬菜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項目,提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更多地獲取加工環節的利潤。將合作社的產品優勢與龍頭企業的資金和市場優勢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委托加工、合作辦廠等多種合作方式,共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互利雙贏。二是大力拓展產品銷售渠道。采取自辦銷售網點、與其他合作社聯辦銷售平臺等多種途徑,進一步完善蔬菜營銷場地和設施設備,提高營銷能力。
參考文獻:
[1] 北京常住人口達2 069.3萬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1/20/c_114432124.htm.
[2] 北京市農林牧漁業生產情況2012年1—4季度[EB/OL].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jdsj/2012/201301/t20130120_242270.htm.
[3] 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958df07e87101f69e31951b.html.
[4]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0240680ec3a87c24028c42a.html.
[5] 趙友森,趙安平,王川.北京市場蔬菜來源地分布的調查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1,(8):41-44.
[6] 金寨縣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 [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fdf3b93daef5ef7ba0d3c29.html.
[7] 徐水縣2010—2015年蔬菜產業發展規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508c4d176eeaeaad1f330f2.html.
[8] 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c2c8d0dba1aa8114431d9fe.html.
[9] 穆月英,趙霞,段碧華,馬驥,喬娟.北京市蔬菜產業的地位及面臨的問題分析[J].中國蔬菜,2010,(21):7-12.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