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口援疆作為一種治國之策,是中央舉全國之力促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措施。援疆財政支出的結構效益如何,需要進行科學評價。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評價援疆期間的財政支出經濟結構效應,結論是不同的支出項目經濟增長效應存在差異,財政支出結構應當進一步優化且有所側重。
關鍵詞:對口援疆;結構效應;財政支出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24-02
一、引言與問題
2010年3月,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提出了實施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的方針政策,通過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全方位對口支援新疆的方針政策,根據這一方案,將有北京、天津等19個省市單位,對新疆12個地州的82個縣(市)以及生產建設兵團的12個師進行對口支援。按計劃,從2011—2020年,在資金量及多渠道投入方面,將參照地方財政的一般預算收入(扣除部分有專門用途的收入項目)的0.3%~0.6%測算。對口支援政策還明確,2011年對口支援資金量基數按照2009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增長的10%測算。2012—2015年間,當年對口援疆資金按8%遞增,按照這一標準,北京、上海、深圳支援標準為0.6%,而天津、江蘇、浙江支援標準為0.5%,其他省區則在0.3~0.4%之間。另外,援疆方案還就今后十年對口援疆工作提出了階段目標:到2015年,力爭使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各族群眾生活明顯改善、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這一階段是對口援疆打基礎、攻難關、見成效的關鍵階段,在此基礎上,再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最大程度地縮小新疆與內地差距,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會議要求建立全方位對口援疆的新機制,優先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中央部署,新一輪全方位援疆包括經濟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等各個方面,其工作核心是中東部19個經濟發達省市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結對新疆12個地(州)市的82個縣(市)及生產建設兵團12個師,以財物援助、包干到戶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援助。
新一輪援疆工作啟動兩年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公開數據顯示,新一輪援疆已引進干部人才5 500人次,2010年取得援助資金24.4億元,實施試點項目165個,完工159個,2011年取得援助資金110億元,實施援建項目1 271個,完工820個,引進支援省市經濟合作到位資金1 281億元,同比增長了60%,經濟援疆的顯著效果已初步可見。成績固然可喜,但部分媒體與學者據此就完全肯定甚至夸大援疆工作成效的觀點,顯然有失偏頗。我們以為,在具體評價援疆期間的政府支出效益時,必須與其具體的支出結構相結合。基于此,本文利用新一輪對口援疆啟動以來財政分項支出的月度數據,探討援疆期間的財政支出的結構效益,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援疆財政支出結構效應分析
本部分選用自2010年3月底全國對口援疆工作會議以來,新疆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分項的月度數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眾多具有相關性的財政支出指標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綜合指標,找出影響經濟效應的關鍵因素,從支出結構角度對財政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分析。由于財政支出年底“突擊花錢”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本節在樣本區間中剔除12月數據,因變量為工業增加值Y,自變量為各分項財政支出,即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支出,分析中分別用X1,X2,X3,X4,X5,X6,X7,X8,X9來表示。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信息網??疾熳兞块g相關性可知,工業增加值與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等存在較強顯著關系,與農林水事務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存在顯著關系,其中文化體育傳媒支出與其他變量間相關程度最高,平均在60%以上,表明其與其他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的信息上重疊,換句說,其他變量已經包含這一變量的信息,剔除該變量不會影響所有變量所代表的信息。因此下一步分析將剔除該變量,下面利用方差分解提取主成分,結果共提取了7個主成分,為了達到目的,我們提取前幾個主成分,故選取前4個特征值,因此用4個新變量來表征原來的9個變量,根據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得主成分表達式:
根據主成分模型,可以對四大主成分的得分進行排序(見表1):
結果表明,在財政支出的諸多因素中,都或多或少對工業增加值產生了影響,但在影響程度上卻各不相同,根據這種影響程度的大小進行排名,如按F1指標是:教育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文化體育傳媒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醫療衛生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環境保護支出>交通運輸支出>社會保障就業支出,F1指標真實地反映了實際狀況,與預期相吻合。
三、結論與可能的建議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援疆以來的各項財政支出對提高新疆工業產值,帶動地方投資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但每項財政支出的影響幅度又有所不同,短期中,對當地投資帶動比較明顯的有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等因素。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短期中政府支出偏重于一般公共產品的提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增加教育支出與增強政策宣傳引導等會帶來經濟的較快增長。其次,從政府的角色定位出發,追求經濟效益也絕不應當成為它的財政動機,因此我們建議,在短期財政支出有所側重的大前提下,政府應當更多關注財政支出的長期效應、綜合效應。
參考文獻:
[1] 張治覺.中國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3-77.
[2] 武少芩.分稅制以來公共投資與地方經濟增長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社,2010:62-78.
[3] 殷強.中國公共投資效率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36-44.
[4] 楊富強.“對口援疆”政策回顧與反思[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5] 張麗麗,任建華,韓瑞娟.對口援疆橫向財政轉移制度構建[J].地方財政研究,2012,(2).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