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前銀根緊縮的形勢,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貸款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尋求民間融資的現象越來越多,民間融資已成為中小企業獲取流動資金的主要渠道。然而,大量的中小企業將資金需求轉向民間融資市場,也催生民間融資市場的風險,利息趨高成為最明顯的表現。中小企業民間融資面臨嚴重困境。通過加強中小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對民間融資進行法律規制,促進民間資本與正規金融資本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困境。
關鍵詞: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制度;規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84-02
近年來,無論新聞報刊中,還是學者們的研究課題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一個履見不鮮的話題,這無疑從側面揭示了中小企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不斷提升。所謂的中小企業,其是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的,美國于1953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法》規定:凡是獨立所有和經營,并且在某一事業領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業均為中小企業。英國在其1971年公布的波爾頓委員會報告中提出的小企業的定義,考慮了三個方面的因素:(1)小企業在市場上占有較小的份額;(2)小企業是由其業主或一部分業主親自管理的,而不是通過正式的管理機構來管理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具有合一性;(3)小企業應該是獨立的,它的業主具有排他性決策權。中國法律對于中小企業的界定,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該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是中小企業。而本文所指的民間融資是指除正規金融機構融資以外的其他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活動。即德國學者Heiko Schrader所認為,金融市場(而非機構)如果掌據在國家信用體系和相關金融法規控制之下,就是正規金融;反之,即為非正規金融。民間融資包括以下幾種類型:民間借貸;合會;企業內部集資;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變相借貸;票據貼現及有價證券融資等。
一、中小企業與民間融資結合的必然性
民間融資成為中小企業融通資金的主要來源具有必然性。根據“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的發言,中小企業在中國提供了75%以上的就業,經濟總值占到了GDP 65%,但只占到了貸款授信的40%。中國中小企業獲取正規金融機構融資極為困難。另外,中國中小企業具有投資規模小,嚴重市場導向性的特點。也即是說,中小企業對于一個項目的開展,往往不是根據什么評審結果,調研報告而來,而是憑企業老板,主要負責人的市場敏銳性。因此,其資金的需求,往往具有臨時性。中小企業向正規金融機構融資,需要申請,審查等眾多資信論證環節,而且能夠獲得授信的可能性較低,存在嚴重的滯后性。
二、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困境
雖然民間融資具有種種優點,與中小企業當前的融資需求相適應。但民間融資畢竟具有隨意性,棲身于光明與黑暗的中間地帶,缺少相應的法律規范,具有極大的風險。這些風險,使中小企業陷入了既知民間融資的風險,又不得不依賴民間融資的困境。民間融資的風險,概言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高投機性風險,是指民間融資來源和用途與泡沫經濟相關,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2)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無法支付高額利息時,將對整個財務狀態產生嚴重影響;(3)信用風險,是指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以擔保為名,不行擔保之實,違反信用;(4)資金鏈斷裂風險,是指市場波動及經營過程中各種可能因素,致使民間融資合約無法順利履行;(5)政策及法律缺失暗藏的風險,是指當前許多用于民間融資的資金存在法律瑕疵。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困境所造成的惡果,突出的表現形式為2011年溫州發生的企業老板“跑路”事件。
三、中小企業出現民間融資困境的原因
中小企業出現民間融資困境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中小企業自身缺陷致使其難以選擇正規金融機構融資;(2)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的偏見進一步將中小企業推進了民間融資市場;(3)民間融資缺乏法律規范,風險巨大,讓中小企業泥潭深陷,難以自拔。
1.自身缺陷。目前,中國對中小企業的規范大多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出現,法律法規并不多。自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頒布起,截至2012年5月,共有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41條。但這些法律法規大多只停留在原則上,理論上,對于如何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沒有明確的措施和方法。各地區也因中小企業規模小,單個納稅比例小,在制定符合當地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上進度緩慢。中小企業的發展并無實質性提高。中國中小企業自身具有經營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經營品種單一、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低、生存和發展的不確定性突出等缺陷,其市場淘汰率遠高于大型企業。其中,資金問題是中小企業最為嚴重的問題。而要尋求金融機構貸款,則需要提供擔保物,金融機構還將對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態、賬目等情況進行審查。而中小企業自身往往不具備較高的抵押信用能力和經營信用能力,管理也存在各種問題。大部分中小企業尋求貸款之時,也是中小企業面臨困境之時,事關中小企業的生死。所以,中小企業很難通過金融機構的融資審查,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融資。
2.金融機構融資困難。中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個人不得設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不得經營金融業務;非金融機構也不得經營金融業務。”這使得中國為數不多的正規金融機構處于壟斷地位,對于是否對外放貸具有絕對的決定權,不必考慮競爭因素。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安全性、流動性、贏利性是貸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業一般存在較高的經營風險,抵押擔保物的價值往往不足,管理成本又高。 銀行往往從趨利避害角度出發,降低對中小企業放貸規模,提高貸款的安全性。再者,中小企業采取增加管理幅度的方式加強生產、服務,內部賬目信息繁雜,信息透明度差,在金融機構進行審核時,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基于以上原因,中小企業的金融融資的渠道在無形中就變得更加狹窄。
3.民間融資缺少法律規范。民間融資存在眾多的問題,特別表現在法律規范的不足和缺失上。首先,中國對于民間融資行為法律定位尷尬,界線模糊。按照中國現行規定,中國民間融資只有個人之間借貸、個人與非金融企業間借貸是法律允許的,而非金融企業間借貸是不允許的,極易被認定為非法集資罪。然而,不合法民間融資與非法集資雖均表現為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但集資詐騙罪需要主觀上有非法占有目的,而一般不合法的民間融資并無占有目的。其次,法律制度落后于經濟現狀。新修訂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均未明確民間融資的管理主體,監管主體的缺位致使不合法的民間融資難以獲得前期規范,最終入罪。再者,法律制度不具備可操作性。民間融資法規條款非常分散,專業人士掌握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是普通的民間融資者。
四、解決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困境的措施
正如上文所述,中國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其中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業自身缺陷;二是民間融資缺少法律規范;三是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歧視。俗話說“對癥下藥”。筆者擬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困境。
1.加強中小企業法律指導,提升中小企業信貸競爭力。首先,應當修改《公司法》,出臺與《中小企業促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引導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但是對于情況復雜、設立形式多樣的中小企業(包括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來說,在目前的改制工作中,不可能全部轉變為公司制企業,而是需要以公司制為目標,建立適合各種中小企業發展的企業制度。其中,不僅應當包括適用于中小企業的普適性管理制度、財務制度、風險把控制度外,還應當對于融資制度進行專門規定。其次,進一步完善《擔保法》,通過《擔保法》的完善使中小企業擔保能夠有詳盡的法律根據。同時,對于中小企業單個企業擔保能力弱的情形,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等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并由政府給予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政策上支持和優惠。
2.完善民間融資的法律規制,降低民間融資風險。頒布實施涵蓋民間融資主體、業務范圍、資金來源用途、利率上限、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法律責任等內容的民間融資單行法,將民間融資納入合法領域進行規范和調節。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并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明確《刑法》中非法集資罪與不合法民間融資的區別,原則上將民間行為所產生的糾紛以民事法律責任形式解決,對于嚴重觸犯了《刑法》的不合法民間融資明確界定其標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再者,按照民間融資單行法的規定,相應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范圍,針對民間融資監管主體,監管行為的實施,監管責任的承擔等制定明確的行政法規,并相應建立監管的信息共享機制和披露機制,促進民間融資市場的規范。
3.改進金融機構貸款制度,拓寬中小企業金融機構融資道路。進一步修訂、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對于民間金融的監管職責。在銀行貸款業務中,對于中小企業貸款開設專門的政策優惠貸款,對中小企業貸款進行專門指導,放大中小企業授信比例。另外,完善正規金融機構與民間資本的合作,如大力發展委貸業務,吸收民間資本直接進入正規金融機構信貸中,降低民間資本社會存量。
參考文獻:
[1] 劉進,吳東作.日本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1).
[2] 蘇士儒,段成東,李文靖,姚景超.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與金融體系建設[J].金融研究,2006,(5).
[3] 李軍.企業融資[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
[4] 史晉川,等.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發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5] 羅丹陽.中小企業民間融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6.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