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題,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教育是人類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徑,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建設“幸福中國”具有重大意義。在深入分析大學生幸福觀現狀和成因的基礎上,系統闡釋了“知”、“情”、“行”的融合是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目標指向,著力構建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對策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幸福觀;目標指向;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269-03
在2011年的“兩會”上,出現頻率最高、最熱門的關鍵詞,非“幸福”莫屬,“幸福中國”的話題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讓人民更幸福”成為中國政府未來工作的主題。經濟成長是基礎,獲得幸福感是目標,“幸福感”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的衡量指標,越來越成為中國人生活的終極關懷。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是人類存在的至上目標。”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兩會”前夕與網友交流時,指出幸福就是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在“幸福中國”視域下,“幸福教育”、“培育幸福學生”既是順應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身的使命所在。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幸福中國的建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獲得幸福。教育是人類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徑,教育必須關注人的幸福,以人的幸福為切入點[1]。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幸福的人。”從教育的目的來看,培育幸福學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然而,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幸福指數有多高?根據調查顯示,只有30%左右的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總體上持滿意的態度。從總體上說,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不夠認同,幸福指數不容樂觀。每個大學生都在追求幸福,可為什么找不到?是什么妨礙了大學生幸福感的提升?是什么影響了大學生的幸福觀?高校應該如何開展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呢?這一連串的問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凸現出來的、亟待相關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深入思考與探索的典型性問題。
一、理性審思:大學生幸福觀的現狀與成因分析
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本質、目標、動機、手段、標準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認識,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思想上的反映。當代大學生對幸福的不同感受、不同詮釋和對獲得幸福的不同設想和途徑,是他們的幸福觀在現實社會的反映。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理性健康的,他們追求和向往幸福,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信心。但是也有部分大學生對于幸福內涵的理解模糊化,幸福感淡化,幸福觀偏頗,在幸福觀價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現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缺乏對幸福內涵的正確理解,幸福觀有失偏頗。幸福是在不斷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而得到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它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做基礎,但是,幸福不等于物質和金錢,更不能把追求金錢、名利看做是幸福的終點。然而相當一部分“80后”、“90后”大學生沒有真正把握幸福的內涵,沒有樹立幸福的正確觀念。例如,他們錯誤地認為金錢是影響幸福的關鍵因素,把金錢看得越來越重要,把金錢、財富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認為只有物質上的富足、享受才是幸福,對于未來生活,他們沒有人生目標和人生規劃,以及時行樂為幸福。由于缺乏對于幸福涵義的正確認知,有些大學生存在各種病態的幸福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享樂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幸福觀盛行,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思潮滋長。
2.缺乏對幸福的感受性,更缺乏增強幸福的創造力。這種對幸福取向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的直接追求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真正的幸福感,他們除了追求感官刺激與快樂以外,沒有培養足夠的追求精神幸福的意識,也缺乏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當代大學生擁有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年更為優越的發展條件,物質生活充裕、文化生活豐富,可是他們感受不到幸福,很多大學生幸福感淡化,“郁悶”、“杯具”等詞匯成為他們對生活評價的主流,典型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更有甚者不能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意志薄弱,心理失衡,放棄理想、放棄責任、甚至還出現輕生的極端行為,令人扼腕嘆息。究其原因在于他們缺乏對幸福的感受性,他們不能發現身邊的幸福,也不能珍惜眼下的幸福,從而在根本上削弱了大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
引發大學生幸福觀危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一危機既是社會變革時期社會環境復雜化的表現,也是高校德育中幸福觀培養邊緣化的反映,同時還與大學生自身家庭關懷淡漠化以及個人感知弱化密切相關。從高校德育的現實來看,事實上大學在學生的幸福觀教育上遠沒盡到職責,高校德育往往以“主知”為目標,偏重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政治教化,而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幸福觀邊緣化,忽略學生的情感與行為,脫離了大學生的正當的人性基礎。面對大學生中病態幸福觀的種種表現,必須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覺。我們對此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當代大學生處在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思想觀念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幸福觀的正確引導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三位一體: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目標指向
幸福是一種能力,一個人能否幸福,不在于他人為你提供了多少幸福的可能,而在于自身是否有能力認知、體驗和創造幸福。當代大學生擁有極為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但是為什么在大學中還是經常聽到有人在說生活很無聊,部分大學生生活上消沉、學習上無斗志,甚至產生了抑郁、自殺等不健康的心理傾向。天之驕子緣何感覺不到本應屬于他們的幸福呢?根本原因在于當代大學生缺乏對感知幸福和創造幸福的磨礪和培養,現代生活中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不健康、非理性的價值觀又遮掩了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察覺和感知。幸福是離不開路標的,大學的幸福觀教育應當以“知、情、行”的三位一體作為基本的目標指向。“知”:提升大學生認知幸福的能力;“情”:提升大學生體驗幸福的能力;“行”:提升大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
1.“知”:提升大學生認知幸福的能力。“知”是指發現感受幸福。幸福感的產生必須依賴于個體的認知,依賴于正確幸福觀的形成。提升大學生認知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幫助大學生不斷充實正確的關于幸福內涵的能力,指導大學生按照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要求,樹立正確、科學、理性的幸福觀。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生活享受和勞動創造的統一、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因此,要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識破幸福的“假象”,摒棄“虛假”幸福,去除大學生思想意識中的那種“虛幻的、市儈般的幸福理想”,注重和突出精神幸福觀、過程幸福觀和集體主義幸福觀教育。“知”是“情”和“行”的基礎,只有不斷提升大學生認知幸福的能力,才能進一步激發起大學生對幸福的追求和滿足感,更好地體驗幸福和創造幸福。
2.“情”:提升大學生體驗幸福的能力。“情”是指體驗幸福。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而是缺乏體驗幸福的心。提升大學生體驗幸福的能力就是要喚起學生對幸福敏銳的觸角和精細的感官,能夠感覺到幸福之所在、感知到幸福的性質與程度、識別幸福層次的高低等等。首先,教育大學生體驗過程之中的幸福,將幸福看成是一種永恒追求和不斷實現的奮斗過程,并在每一次小的目標實現后去不斷體驗幸福意境;其次,引導大學生體驗平凡之中的幸福,幸福體驗來至于有意義的可能生活,關注現實的生活狀態,學會體驗其中的點點滴滴,學會從平凡的生活中體驗幸福、感悟人生;再次,幫助大學生體驗痛苦之中的幸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只有在對不幸的體驗和克服困難險阻的過程中更能充分體味到它對于幸福的價值,在教育過程中要提高大學生對順境與逆境的認知,提升大學生應對不幸的能力。
3.“行”:提升大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行”是指創造幸福,是一種對幸福的積極主動的行為。幸福往往通過一定的代價才有可能獲得,通過在逆境中奮起,在不幸中磨礪,最后收獲人生的幸福和圓滿。提升大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就是倡導大學生成為自己幸福的建筑師,鼓勵大學生拿出實際行動并實現“我”的幸福我做主。“幸福是生活的目標”,“幸福在追求的路上”,大學生作為時代的精英,應當制定高層次的幸福目標,并且克服惰性,努力踐行目標。只有在創造幸福的過程中,大學生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時,才能體會到創造幸福的價值所在。當大學生具備了創造幸福的能力,幸福便會越享受越豐富。
三、核心建構: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對策分析
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的現狀,高校、社會、家庭和大學生自身都要積極應對,以期破解大學生幸福感淡化、幸福觀偏頗的難題,幫助大學生創造幸福和收獲幸福。因此,我們必須全方位構建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對策體系,開辟多層次的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實現路徑。
1.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深化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最根本的還是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勢,以課程為載體,將幸福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主陣地,應該更新教育理念,確立“以大學生的幸福能力為本”,使教育回歸學生的需要,回歸人性和生活,關注大學生科學理性幸福觀的樹立,幸福能力的提高,幸福目標的實現;應該優化教學內容,攝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把幸福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享受與勞動的統一、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的統一結合起來,將個人與社會之間密切的關系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的幸福,個人幸福的獲得不能遺忘他人幸福的追尋,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合理的幸福標準、善惡標準、利己與利他相統一的道德觀念;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從灌輸走向對話,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幸福的獲得。
2.以社會實踐為手段,強化大學生感受幸福的實踐體驗。一個人的幸福及幸福觀不是被賦予的,而是自身在實踐中獲得的。“一個人只有當自己改造自然、社會、自身,改造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各種能力得以發揮時,才會有一種真正的自我價值實現感。幸福不是某種既定的存在,而是現實的創造活動。”[2]因此,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必須與生活實踐相聯系,通過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專業實習、就業實習、公益性和專題調研等多種渠道深入社會,了解人生,強化大學生感受幸福的實際體驗,并且促進大學生學會采用正當的途徑和方式體驗幸福、享受幸福和發展幸福。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親身經歷了什么是具體的幸福和不幸福的心理體驗,增強了幸福感知力,并且在實踐中把幸福的體驗內化,形成對幸福體驗價值的肯定性認識和確定性認識,實現個體對幸福體系的完整把握。
3.建立“德福一致”的社會機制,優化大學生追尋幸福的社會氛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是個合力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育人”的環境,為大學生健康幸福觀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一個理想的社會,應當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德福約束機制,實現“德福一致”。個人幸福只有在一個基本公正的社會中,才有實現的可能。但當前德行與幸福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社會不公正、道德標準扭曲、君子受苦、小人得利等現象使“道德”成為獲取幸福的障礙,道德喪失了應有的感召力,這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形成。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應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維護并實現社會正義與公平,創建和諧、高尚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大學生幸福的實現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
4.發展家庭幸福文化,提供大學生幸福觀發展的情感支撐。家庭是大學生思想啟蒙之所和情感依托之地,家庭對大學生幸福觀的形成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合理健康的幸福觀、良好的教養和品行、家庭成員的情感溫暖等對大學生幸福觀的培養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為大學生幸福觀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撐。因此,父母需要有意識地發展家庭幸福文化,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幸福觀,賦予其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豁達樂觀的心理素質,高尚而豐富多樣的追求,從而使孩子享受到更高層次的幸福感。另外,大學生的家庭幸福觀教育還應該注意兩點:一是避免功利化,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反而導致大學生背負的壓力過重,再加上殘酷的社會競爭,容易使他們的價值觀念扭曲,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出現不和諧的音符;二是避免過度溺愛,過分的溺愛容易使孩子在體驗幸福等方面發生偏差,不利于他們對生活的主觀感受,從而形成負面的影響,父母應該多給予孩子一些精神、情感幸福的體驗,少一些物質需要的滿足。
參考文獻:
[1] 孟建偉.教育與幸福——關于幸福教育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2] 高兆明.道德生活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