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有著悠久的歷史。促進農業的改革與發展,提升農民收入,使這龐大的系統實現跨越性的發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也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工作之一,這從連續七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針對三農問題作出全局性指導中可見一斑。作為從農村成長起來,在政府部門及人文社科研究機構工作的我,長期以來對農村發展問題十分關注,也常常思考,但畢竟非我專業方向,認知不深。我也曾閱讀過一些有關農村研究的書籍,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國內學者對中國當代農村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有待進一步拓展,甚至還出現了“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美國”的怪現象,中國農村研究曾長期因政治、社會、輿論、認知等主客觀原因而顯得顧慮重重,難以涉入政策研究的深水區。然在一個偶然機會,拜讀了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曹執令博士所著《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一書之后,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作者深知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村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我們的社會才能夠穩定和發展。在中國,任何時代,任何政權,如果缺乏了對農村的了解和對農民的關懷,忽視了農民的利益,就會失去民心,甚至帶來社會動蕩,這是千百年來的實踐給出的結論,也是我們黨始終關注三農問題的原因所在。
《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一書富有系統性和創新性,其論證縝密,脈絡清晰,論證分析過程十分嚴謹,闡述了中國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選擇及制度革新的必然性,并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具體的制度創新對策,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此書基于以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作為中國農業經濟深度轉型必然戰略選擇的結論,而農業具有較強的制度偏好,因此,保障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順利實施的制度體系研究進入了本書的研究范圍,且成為研究重點。通過考察農業經濟與農業制度的發展演變,審視中國農業制度演進歷史與現狀,分析現行農業制度對中國農業工業化發展的不良影響,清晰的揭示了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需求。同時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國際經驗,特別是對發達國家農業制度變遷的經驗進行總結比較,從四個方面揭示了中國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障礙,并由此建立了農業制度創新目標體系與基本框架,完善了制度創新的基本思路。緊接著通過建立成本—收益分析模型進行理論驗證與以湖南省部分市縣農業制度創新實踐為實證分析相結合提供可靠制度創新理論與實踐基礎,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農業制度創新的具體對策,并進行了制度創新的前景預測與檢驗。
《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一書具有理論的系統性與創新性,但并不是純理論性的,還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與可操作性。《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立足于新時期新農村的發展背景,重點研究農業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制度創新,針對性的提出了實現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十個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創新對策,對一些相關性問題進行了理性分析與概括,從而提出了一些有關農業工業化發展的觀點和主張。這些觀點主張不乏對當下社會、尤其是農民特別關注的與農業發展切實相關的一些熱點問題的思考和回應。
針對農業發展的的重要基礎要素,也是規模化農業經營的主要生產要素——農村地產權性質界定不明晰的狀況,提出了要從制度層面對產權性質予以明確劃分,消除其不明晰對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約,并提出將原來抽象且在實踐中變相應用而極不合理的農民集體所有的提法改為援引股份制模式的“標的物區域內居民以股權方式集合而成的村民股份制”,這可消除經營、生產等的糾紛,保障農民的土地收益,而且可以給農業工業化發展提供規模化生產的條件。針對土地如何更快速度、更大規模和更高效率利用,且能使農民及其附屬集體尋求福利最大化的問題,提出建立土地資本化經營與流轉制度及一些具體做法。如建立資本化的土地市場,農民及其附屬集體讓渡使用權以獲得相應報酬或永久性資本產權;或者通過讓渡,形成土地集中規模化經營,實施股份合作制或股權轉換等制度,讓農戶獲得部分股權,從而變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這些對策可以提升農民安全感,有利于積極性的發揮,減少工業化進程的阻力,在現實中能較順利的實施出來。
另外,提出將鄉鎮政府精簡機構和人員,發展新職能,培養職業農民等更是從政府部門和農業發展主體角度提供有益的對策與方法,應對了社會對基層政府改革的期盼與農民提升自身的期望,皆有利于農業化工業化發展的推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不再贅述,書中的真知灼見還是留給更多的讀者自己去發現、去思辨吧。
總之,《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一書加深了我對農村工業化發展的認識,更使我意識到,農業的發展,制度的創新是關鍵一環,通過變革不合理或者落后的制度,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則能有效的推動農業工業化發展,應該說曹博士的著作對于像我一樣關心和涉獵農業經濟的人們來說,都能提供有益的啟示。顯然,這種研究無論對農業工業化發展還是新農村建設也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