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近幾年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現象,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引起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原因。社會學因素對青少年體質下降影響較大,特別是信息化社會給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誘惑,其次是社會各方面對青少年施加壓力太大;國家對有關青少年體質方面政策執行力度不夠。相關管理部門應齊抓共管,適當縮減電視或各種媒體關于食品的廣告,控制食品廣告的過分夸大效果;大力實行素質教育,淡化應試教育;加大對青少年體質專項資金投入;合理配備專職體育教師等。以期為相關部門制定增強青少年體質政策時提供理論依據,從而倡導社會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增強青少年體質水平,抑制青少年體質下降,社會方面的行動應該首當其沖。
關鍵詞:青少年體質;下降原因;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252-03
前言
連續幾年青少年體質下降已經成為事實,令國民甚為擔憂,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體質下降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國防、軍事和經濟能力,因此已經引起中國眾多學者的關注,研究者從不同方面對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下降原因無外乎家庭教育、社會壞境和學校教育三個方面,從宏觀的角度提出抑制體質下降的對策;還有學者認為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學校體育教育的缺失,特別是體育教師應該為之買單,指出學校教育沒有做好,體育教師功能沒有充分發揮是導致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試圖在社會學視角下闡述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原因,探討當今信息化社會學等因素對青少年體質的影響,以期為青少年體質相關管理部門制定決策時提供理論依據。
一、青少年體質下降事實回顧
(一)青少年體質下降直接導致高校招生質量下降,“高分低能”現象出現
從1985年起中國已經進行了5次國民體質監測,2010年正在著手準備進行第6次國民體質監測,前5次的檢測結果顯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營養和發育水平有較大改善,但是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體能指標在近二十年中持續下降,超肥胖學生比例在不斷增長,城市肥胖男生已經達到1/4,視力不良率檢測率已經超過2/3,大學生視力不良率高達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專業受限,畢業生因體檢不合格被淘汰 [1]。因此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狀況將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招生質量,高分低能現象也會伴隨著青少年體質下降而出現。
(二)青少年體質下降導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縮減
2010年3月路透社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極為醒目:《中國青少年被指身體素質不適合打仗》。該社駐華體育記者尼克·穆爾溫尼在采訪“兩會”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的青少年體質“反其道而行之”。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主任助理陸元盛告訴記者,乒羽中心的調研結果顯示,現在乒乓球的后備人才隊伍也有一定萎縮,其他運動項目也有類似現象出現,這與中國作為競技體育強國這一地位很不相符,這一現象與普遍性的青少年體質下降有關。
(三)青少年體質下降加劇國內“陰盛陽衰”現象,影響國防實力的提高
從《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數據來看,男孩的身材確實比上一輩高了,但和近鄰日本相比,男孩的平均身高卻比日本同齡人矮了不少。相比較增長有限的個頭,男孩的體重增加明顯“失控”,營養不良、超重、肥胖發生率持續走高,健康持續惡化。如1985—2005年,7~22歲城市男孩肥胖率由0.19%飆升至11.39%。以身高為例,7~17歲的中國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人矮了2.54厘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給中國男孩一個貼切的形容詞:“胖無力”。“除了鄉村男孩在50米跑上的速度略有提升外,在其他諸如肺活量、下肢爆發力、力量、耐力跑等各個指標上,男孩的得分連連下降。”與肥胖率飆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十年間城市男孩的肺活量累計降低304毫升,鄉村男孩累計降低312毫升。在近年來中國參加奧運會奪冠榜上也明顯可以看出“陰盛陽衰”的現象。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及男女生生理特點可知,男孩理應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而男孩體質下降將直接影響中國國防后備力量,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
二、青少年體質下降社會學致因分析
人一出生下來就要和社會發生關系,要實現自然人向社會人變化的一個過程,通過社會中物質文化生活和社會環境發生作用。從社會化形成的時間階段來看,可以分為社會化早期階段、社會化中期和社會化后期三個階段。青少年正處于社會化的初期階段,這是奠定人一生社會化的基礎。人的社會化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個人在社會中主動通過學習,接受教化等各種手段來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過程;二是個人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通過自己的社會經驗及理論知識來改造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繼承和流傳,代代相傳。個體社會化環境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場所,其中社會是個體從一出生都接觸到的,社會文化、社會經濟、社會環境、政治都會對個體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信息化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果致使青少年肥胖和近視率提高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的出現,青少年由于自身社會閱歷少,鑒別能力不強,世界觀還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極易受到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影響。電視轉播頻道增多,青少年的余暇時間多用于看電視,過多沉溺于電視節目上,同時電視節目上關于食品廣告太多,有些食品過分夸大了實際的功能,特別是一些膨化油炸類的食品夸張的廣告,促使青少年購買欲增強,消費能力增多,從而導致肥胖。2008年澳大利亞一學者Verity J Cleland 通過對青少年腰圍和體重與看電視時間及消費零食和飲料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呈正向相關關系,即隨著青少年看電視時間的增長,在看電視的同時消費熱量較高的食物較多,伴隨出現鍛煉時間減少從而導致腰圍增粗,體重增加。同時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游戲增多,青少年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網絡上,從而致使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時間減少,致使肥胖和近視率的提高。
(二)青少年由于社會(升學)壓力增大導致體育鍛煉時間減少
青少年正處于身體成長發育的最好時期,然而其特殊的社會角色,家長給予孩子極高的社會期望,“考上名牌大學”便是其社會價值的最好體現,因此青少年學生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對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有明確的規定:“中學生不能超過8 個小時,小學生不得超過6 個小時,學校或者教師不能額外增加學生的授課時間和作業量,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負擔的加重。” [2] 但是鑒于較大的升學壓力和家長施加的要考入好學校的目標,盡管學校沒有安排補課,家長也會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請各科的家教及為學生報各種興趣班。據有關文獻調查數據表明:在學生的時間分配上,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平均時間為8.6 小時;學生每天平均用來“復習、預習和寫作業的時間是90.59 分鐘,周末用在學習的時間平均是148.32 分鐘;在平常的課外時間統計結果顯示,有34.2%的學生把課余時間用來參加與課堂教學知識有關的教學培訓班”,有20.3%的學生把時間用來“參加校外特長班的培訓”,有 63.8%的學生利用周末參加各學科的培訓,有46.1%的學生利用周末參加校外特長班的培訓。由于學習任務的加重從而占用了學生大量生活作息時間,學生的正常生活規律被打破,導致了一些負面的后果:(1)早餐時間緊張。據統計有56.5%的學生因沒有足夠的時間而不能按時吃早餐。(2)參加體育鍛煉時間明顯減少。據統計顯示有45%的學生認為因為沒有時間而很少參加體育鍛煉。(3)學習時間太長而導致中小學生睡眠嚴重不足。有56%的學生認為早上起床都是還沒有睡醒的狀態下就起來了。中國頒布的《學生健康和衛生的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應保證每天學生基本的睡眠時間: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能少于10 小時,中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能小于9 小時。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幾年對《中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9.03 小時,有 66.6%的學生睡眠時間少于10小時,有7%小學生的睡眠時間還不到8 個小時。中學生中有77.1%的學生不足9個小時,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僅能夠達到7.88 小時,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有近70%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嚴重缺乏。(4)學習任務繁重導致視力下降。在對學生看書習慣的調查中發現,有35.6%的孩子經常或者有時“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書”,有40%的學生眼睛有一定程度的近視。
(三)體育專業教師及參加鍛煉社區場所不夠
青少年在學校參加體育鍛煉學校不能配備足夠的器材,有的學校甚至連一塊像樣的運動場地都沒有,更不說多樣化的運動器材,更多的只是一些陳舊的三大球類,體育教師的數量更是不能滿足需要,有的初級和高級中學僅有為數不多的體育教師,根本不能滿足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需要。有學者在2007年對8 000所中等學校的調查顯示,師資嚴重缺乏,專職體育教師配備率平均只有38.8%左右,專職體育教師的師生比為496.2∶1,且小學配備低于中學,農村學校配備率低于城市學校。農村約80%的學校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另一方面,青少年學生放學回到家中,所在的社區也很少提供可以利用的社區鍛煉場所,即使想參加體育健身鍛煉也覺得沒有地方,從而限制了青少年參加鍛煉的積極性,這強烈顯示中國用于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專項資金遠遠不夠。
(四)國家、社會頒布政策后,在執行力度上不夠充分
國家盡管多次頒布了關于增進青少年體質的法規條文,特別是2007年頒布實施推進“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的文件,提出了“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已經初步取得了成果,但同時也有某些原因,在社會上家長,學生自身重視程度不夠,而不能保證其順利實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有甚者一些學校的領導敷衍了事,不能正確實施關于增進青少體質的政策法令。
三、結果與討論
(一)建議縮減電視媒體中關于食品廣告的數量并加大監控力度,協助青少年抵制外界誘惑
首先社會要加大對一些食品廣告的監控力度,嚴把質量關,對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高熱量食品應該禁止在廣告上播出,嚴查允許未成年出入的不法網吧,積極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青少年抵制外界誘惑。這些外界誘惑主要是指電視、電腦和網絡游戲。如電視上會出現一些過分擴大食品功能的廣告,這些誘惑讓原本抵制能力差的中小學生激起強烈的購買欲望,從而增加青少年吃零食的習慣。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中小學生沉迷于網絡而長時間看電腦電視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下降、身體體能降低等反面教材的報道,使青少年學生和家長都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警惕。長時間看電視或者過度沉迷于網絡是導致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當代青少年學生對電視、電腦和網絡游戲具有抵抗能力不強的特點。社會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方法,從而有效阻止和縮減青少年參與到不利于健康成長的活動中去。
(二)建議擴大體育教師編制,為青少年配備足夠的體育鍛煉指導員
“體育不是僅有熱情就可以的,必須要有專職、專業的體育教師來上好體育課。”為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義務教育階段保障體育課時的要求更加嚴格,從而對體育教師的需求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大多數學校教師的總編制限制,無法增加教師數量,而又不能短期內調其他科目的教師,因此出現了體育教師結構性的缺編現象,而且缺編數量比較大。根據這樣的情況在促進青少年體質的議案中的建議便是,希望國家人事部門和教育部人事部門認真分析現狀,通過調整結構和增加數量的方式,盡快擴大體育教師編制,保證體育課時的質量核算數量,保證中央“7號文件”五年目標的實現。
(三)加大青少年體育經費的投入
除了補上體育教師的缺口之外,還要加大對青少年體育的投入。中央“7號文件”提出進一步完善加強青少年體育的政策保障措施。但現在一些地方,校體育經費短缺、場地器材不足的問題依然很嚴重。在一些地方,配備體育設施的經費是由其他教育經費中擠出來的,如果領導不重視學校體育,體育經費有可能被挪用,無法保證器材的購置、維護和更新。因此應盡早設立青少年體育的專項資金,增加并完善學校體育設施和器材,特別是側重對中西部農村學校的支持,同時還要對體育師資進行多元化的培訓,其所在的公益組織也在做培訓等方面的探索。“青少年體育是一個社會性的大問題,原有的政策很清晰,現在就是要更為重視,切實加大執行力度。”
(四)認真執行素質教育,減緩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問題
“是什么原因讓現在的男孩走了樣?”孫云曉說,“應試教育”是“男孩危機”的罪魁禍首。“應試教育以考試為中心,內容多是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講課也多是單純的語言灌輸。這基本上就在與男孩的天性作對。” 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學校的體育課都只能選擇一些絕對安全的項目,很少開展跳高、跳遠、跳山羊、單杠、雙杠這樣的體育項目。而且,體育課的時間在很多學校也難以保證。更有甚者,在一些學校里,課間十分鐘只有上廁所、喝水時才可以走出教室,并且要慢步輕聲;在教室里只能坐著或站著說話,甚至不能玩一些簡單的拍手游戲,削鉛筆都有統一的時間。
(五)調動全民動員,加大公益基金支持力度
建議應該加大體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在中央和各省區市建立中小學體育基本建設專項資金,各省區市財政設立配套資金,重點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進行扶持。呼吁全社會對青少年體質進行極大的關注,調動全民參與,全民動員起來。
參考文獻:
[1] 專家呼吁拯救男孩[N].中國體育報:學校體育專刊,2010-06.
[2] 竇雨佳.人大代表:想辦法遏制青少年體質下降[N].中國體育報,2010-03.
[3] 郭繼敏.增強體質與健康第一[J].體育學刊,2003,(3).
[4] 王蘇杭.對“增強體質”的哲學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4,(10).
[5] 劉海元.全國教育系統落實中央7號文件的基本狀況[J].體育學刊,2008,(3).
[6] 半數以上少年兒童學習超時睡眠不足[EB/OL].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rqxz/x101420011128111719.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