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一體化、競爭的國際化、企業經營的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普遍趨勢。加入WTO之后,我國目前急需大批既懂企業管理,又有全球意識,能夠參與國內、國際激烈競爭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目前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制約著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針對這些不足,就如何改進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我們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和觀點
經濟的一體化、競爭的國際化、企業經營的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普遍趨勢。加入WTO之后,我國目前急需大批既懂企業管理,又有全球意識,能夠參與國內、國際激烈競爭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目前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制約著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針對這些不足,就如何改進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我們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和觀點。
關鍵詞:職業道德 專業素養 工商管理 教學改革
一、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
教育部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大綱中關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指出: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系統掌握現代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型高等專門人才。學業結束時,適合在企業事業單位 、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工作、項目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業務知識和能力方面,擁護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系統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具有企業綜合管理的基本素養和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一定自學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分析上述培養目標,我們將一個合格的工商管理畢業生應具備的素質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一定的理論基礎。工商管理畢業生應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和社會知識,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還要了解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并且還應具備運用工商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工商管理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的技能水平。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工商管理事務的技能,掌握現代的工商管理業務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能夠開展各類業務,以及使用各種業務工具,其中包括具有較高的英語交流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并有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潛能。
3、高尚的道德素養。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應具有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思想,要具有強烈的遵守法律法規意識,要具有良好合作精神,人際關系能力,要具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修養。
二、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工商管理理論與工商管理實務的脫節。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理論課程明顯多于實務課程,理論教學明顯重于實務教學。這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
另外,中等職業學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大多數是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擅長理論教學,但同時又由于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從事過工商管理工作,缺乏實踐經驗,也就缺乏進行實務教學的基礎。
2、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的脫節。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時代發展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兩者之間的差距較大,畢業生所掌握的部分知識已經陳舊過時,難以滿足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及研究,我們認為,工商管理專業要進行教學改革,應該在教學理念上進行創新,與時俱進,樹立開放型教育觀。具體應該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考試制度四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1、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經濟理論不斷創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去除那些已經陳舊了的東西,更新補充新的內容、新的思想和新的案例分析。時時關注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和新動態,讓學生及時了解掌握工商經濟管理學科最前沿的理論和課題,給學生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使教學內容及時地反映新思想和新成果。同時,要堅持教學內容少而精的原則。教師要精心挑選一些水平較高的閱讀材料供學生參考,設計一些具有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加以擴展、延伸和綜合,撰寫報告和論文,減少簡單對照書本與筆記即可完成的習題,多增加一些利用原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案例,讓學生以個人撰寫報告、小組自由討論、全班公開辯論的形式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方式的改革
目前教學方式大都是圍繞著教師進行的,教師在固定的講臺上,講述固定的教材,留給學生固定的作業,按照固定的答案批改學生作業,最后以固定模式的試卷對學生進行測評。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無法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要把教學工作的中心從“教”轉到“學”上來。徹底改革“滿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除了課堂講授外,大幅增加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專題研究、情景模擬、影像教學等教學形式,大幅增加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和社會實踐的時間,以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應大量采用中外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能力,提高學生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成為學生的顧問、朋友,一起參與討論,一起參加活動,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張揚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
21世紀需要的是創造性的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完善考試方法,建立一套能全面科學考評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評判體系。改變現有的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定辦法,避免“一張考卷定成績”的作法,建立一套學生學習全過程考核制度,包括平時考核、小論文考核以及期末考試。考核的重心不要放在知識的簡單積累上,而要突出在知識的接收轉化上,突出在能力的提高上。要加大對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比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一定要求學生同意老師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也可評高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只會順著老師或書本的思路學習,發展為能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發現講課、書本或文獻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自己獨特見解。不要強調“滴水不漏”,而要評判創意高分,鼓勵創新思維,培養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