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新課程標準》提出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包括圖表繪制、學具制作、實驗、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標準還對每一章節內容都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活動建議。
如:在《地圖》一節中,提出了開展運用地圖、動手制作等活動。例如,使用地圖、手持定位儀等,進行 “定向越野”;在地圖上查找地名并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等;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在《鄉土地理》一章中提出開展鄉土地理調查、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等活動。
這些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這些活動往往需要同學之間的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開展河流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在學習了《自然環境》一節后,我開展野外地理觀察、訪問、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實地觀察家鄉桑干河,描述該河流的特征;訪問當地農民和有關管理人員,了解桑干河的變化,收集資料;討論“我國為什么要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制度”。
在這項活動中,由于任務量比較大,所以小組成員必須嚴格分工,盡其所長,有的同學去做實地考察工作;有的同學去做訪問工作;有的同學去查閱資料。這項活動的最終成果,依賴于每個人,每項具體任務的完成質量。這樣,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把自己分擔的任務做完美。
二、開展“鄉土地理”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學習《鄉土地理》一章后,開展鄉土地理調查、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等活動。這項活動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所以,在這項活動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活動中,有的同學負責家鄉位置,地理特征的調查、搜集、整理工作;有的同學負責家鄉氣候的調查、搜集、整理工作;有的同學負責家鄉礦產資源、家鄉特產的調查、搜集、整理工作;有的同時負責家鄉人口、經濟的調查、搜集、整理工作;有的同學負責家鄉旅游資源的調查、搜集、整理工作。他們之間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這一龐大的任務。
三、注重評價與激勵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
德國教育學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地理教學亦然,學生在地理活動中的每次合作探究之后,我們該如何“激勵、喚醒與鼓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和合作探究的情況呢?
第一、我們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極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合作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態度、方式與方法。對其中的成功之處予以肯定。這才能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第二、我們可以采用個人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這些實踐活動是學生共同完成的,所以,對這些活動的評價,應采取組員自評和小組評價的方式。在自評中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得與失、成與敗;在小組評價中,組員之間也容易對優點互相肯定,對問題提出修正意見,這都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
第三、我們可以采用小組互相評價與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實踐型人材,也需要具有團隊精神的人材。在地理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時代的要求,是培養祖國地理人材的需要,是實現強國夢的需要。只要廣大教師勇于探索,就會在地理教學中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