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城鎮化和經濟的互動發展,對地區的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重慶市為例,在分析重慶地區城鎮化及經濟發展現狀后,對城鎮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理論進行梳理,并就如何促進重慶市城鎮化與經濟互動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重慶市;城鎮化;經濟;發展
重慶市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一個直轄市,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的發展對整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起到關鍵的作用,研究重慶市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能夠為重慶市的社會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及參考價值。
一、重慶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
自1997年3月24日被設為直轄市以后,重慶的經濟保持著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2011年重慶市經濟增速、工業增加值、貨物進出口總額等多項指標居全國第一,GDP首破1萬億大關。其中,第二產業增速21.8%,占GDP比重為55.4%,第三產業增加值3623.8億元,較上年增長10.8,占GDP比重僅為36.2%,低于全國43.1%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率55%,略高于全國平均的51.3%水平。重慶市現在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城鎮化速度快水平較低,現實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交通擁擠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大量待就業人口,無視經濟發展速度和客觀環境承載能力推進城鎮化。重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城市、大農村并存,最突出的就是其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會出現貧富差距大,勞動力素質差,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脫節,造成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進一步惡化。
另外,各個區域差距比較大,需要在這幾個不同規模的地區之間制定合適的政策,不僅要符合每一個地區的規模,經濟發展程度,和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相一致,不能盲目過度的城鎮化。
二、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理論梳理
(1)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市化的提高。第三產業在推動重慶城市化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90年代初的僅僅30%產業比重增長到如今接近50%。單就數據而言第三產業確實居功至偉。第三產業加快商品流轉速度,促進資金融通和勞動力的流動。尤其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及信息化的提高,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隨著城市由工業化時期向后工業化時期過渡,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會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對于城市化的貢獻率快速增長。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理論,只有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65%以后,第三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增長放緩,相應的其對城市化的貢獻率也逐漸趨于穩定。甚至整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也慢慢地穩定下來,我們熟知的“S曲線”就很好的刻畫了第三產業對于城市化水平的促進作用。(2)工業化進程拉動城市化。由于歷史原因和身居內陸的地理條件的限制,重慶市的工業化之路顯得漫長而曲折。美國學者諾瑟姆的城市化曲線理論認為城市化水平在到達中級階段(30%)以后,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這個時候工業化進程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第二產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工業化以城市為中心向周邊的輻射擴散對于促進城市化至關重要。
三、政策建議
基于前文對重慶城鎮化及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具體建議:(1)推進多元化城鎮化。針對于重慶市的“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情況,兼顧不同地區的特點,做到從實際出發,根據對欠發達和發達地區采取不同措施,做到與該地實情相適應。不可盲目擴張,占用耕地等資源,要使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和現實相適應。發揮主城區的引導作用,大力發展二級發展,合理發展小城鎮,以點帶面,共同發展。(2)可持續發展道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一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課題,用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觀念已經落伍,現代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越來越注意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在城市規劃中,做到人口、環境和資源的和諧發展;做好城市綜合管理,改善城市社會環境;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3)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地提升產業結構,確定主導產業,發展支柱產業。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轉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服務業,金融,文化產業,貿易,工商業等。保證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如重工業,化工機械等,這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柱。(4)工業反哺農業。重慶市是城鄉二元化結構較嚴重的城市,三農問題必須重視。工業反哺農業可以緩解重慶嚴峻的二元結構,城鄉差距,改變重慶市“大城市,大農村”的現況。
參考文獻
[1]丁建臣,劉亞嫻,孟大偉我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J].新視野.2012(5)
[2]張穎.論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J].城市規劃匯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