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外籍專家為主體分析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和他們在欠發達地區文化休克的一些特征,并從個人、組織和政府三個角度提出解決途徑,從而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克服文化休克。
【關鍵詞】文化休克;欠發達地區;文化差異
21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在世界各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加大了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學術、經濟交流的力度,而正是這種跨文化交流的力度的加大,使得在異文化中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員遇到了不同程度的 “文化休克”問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許多外籍專家致力于加快諸如甘肅、青海等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學術等方面的發展。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自身卻遇到了更加難以解決的文化休克問題。
一、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文化休克階段劃分及特點
欠發達地區,是指那些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潛力但與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科技水平還不發達的區域。我國由于欠發達區域自身的制約,外籍專家在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了較之發達地區更嚴重的文化休克現象。最早提出“文化休克”這一概念的是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他于1958年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癥”。
(一)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文化休克階段劃分
根據奧博格的理論,結合欠發達地區特征,文化休克基本可以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蜜月階段,這個階段發生于初到異國,人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鮮和好奇,內心處于一種興奮的、情緒高漲的“蜜月”階段。(2)沮喪階段,自己熟悉的文化與所處文化的差異帶給外籍人員被排斥的挫敗感,加上失去原有的社會關系,人們的情緒跌及谷底。(3)恢復調整階段,隨著在異文化生活時間的增加,外籍人員逐漸調整自己的心態,找到了適應新文化的正確途徑,情緒逐漸好轉。(4)再沮喪階段,這一階段是欠發達地區外籍人員特定的文化休克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所處地區公共設施、居民理念上的落后性,使得恢復調整過程中的外籍人員再次感到難以融入。(5)適應階段,通過一段時期的適應,外籍人員較好地融入了當地的社會環境并在當地建立了社會關系,情緒趨于平穩。身處欠發達地區的外籍人員也可能會多次循環經歷再沮喪階段才會完全適應異文化的差異。
(二)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文化休克的特點
(1)高回頭率引發低歸屬感。由于身處于欠發達地區,當地人接觸國外人員的機率較少,所以當外籍專家人員在公共場所活動時往往會引發高“回頭率”。欠發達地區較之發達地區文化接納性更低,使外籍專家感到總是處于一種不被異文化所接納的狀態,低歸屬感加劇了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的文化休克問題。(2)地域距離加大文化距離。由于我國欠發達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封閉,有別于沿海地區等,社會文化比較封閉。恰恰相反的是,來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外籍專家多數來自較為發達開放的國家,明顯增大的地域距離加大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文化差異變得更為明顯。(3)文化休克難以消除。 由于政策缺位,在我國多數欠發達地區地區體制環境不完整、科技水平發展較慢和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備等軟投入落后。身處該地區的外籍專家在工作生活方面遇到問題沒有充足的客觀條件去解決,令他們感到缺乏人文關懷,這可能會造成文化休克五個階段的多次循環,很難消除。
二、影響外籍專家文化休克的原因分析
文化休克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每個置身于異文化的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對于外籍專家來說,盡管他們自身調節能力較強,但引發他們文化休克的因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差異。
(一)價值取向的差別
價值取向是指一定主體在面對各種矛盾沖突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不同的文化氛圍會使人形成不同且難以改變的價值取向。
(二)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的變化
從外籍專家的社會角色的角度來看,完全陌生的異文化生活習慣使他們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感。從崗位角色角度來說,剛進入異文化的外籍專家面臨著同樣的研究領域在新的文化壞境中適應的問題,也面臨著如何去融合接納同樣領域的異文化專家的問題。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的變化是造成文化休克的間接原因。
(三)民族中心主義引發對異文化的排斥
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認為自己的母文化優于其他文化的信條。一些外籍專家在這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他們偏執的認同自己的母文化而完全否定異文化,引發對異文化的排斥。所以,民族中心主義是造成外籍專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文化休克問題的內在原因。
三、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文化休克問題解決途徑
(1)在價值取向方面加大理解力度。在研究工作、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外籍專家可以通過增強與當地人的互動來加大對這些地區人們價值取向的理解力度,在問題的認識和處理盡可能保持一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2)積極主動溝通,進行跨文化培訓。 有效的跨文化培訓對幫助外籍專家減輕“文化休克”大有裨益。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外籍專家,培訓的重點不僅包括東道國的文化習俗、語言等方面,還應包括欠發達地區獨有的文化封閉性特征、文化觀念以及經濟科技現狀方面的介紹,引導他們正確接收較為落后的科技水平。另外,跨文化培訓還要幫助他們培養“第三文化”意識,即在異文化氛圍內,在做決策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自身“新的、虛擬的文化”。它并不需要在文化適應過程中完全拋棄之前自身文化,又結合了所在地區文化,有效的解決了文化沖突帶來的文化休克問題。(3)消除民族中心主義。各國專家在欠發達地區難免會有自我民族文化的優越感,但不能僅固守本民族文化,也要吸收他國文化,去除民族中心主義,擺正心態,把握好尺度,以便順利地克服文化休克。(4)從政府角度提供支持。 從政府角度來說,對于欠發達地區要大力發展教育科研,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欠發達地區內生技術資源的形成。政府要積極推進欠發達地區的人才、技術的引進,加大對來欠發達地區外籍人才的工資待遇,加大諸如公共基礎設施等軟投入的資金投入,從而幫助外籍專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更好的解決文化休克問題。
要解決欠發達地區外籍專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遇到的文化休克問題,就要從根本上出發,消弭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沖突,建立全球意識,打破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界線,把文化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宏觀上的把握和微觀上的透視分析,妥善處理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
參考文獻
[1]劉雙,于文秀.《跨文化傳播》[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2]李萍.《淺析文化休克現象》[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9月第25卷第3期
[3]曲晶,張丹.《文化休克與對策》[N].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24卷第4期
[4]安然. 《“文化休克”譯釋探源》[J].學術研究,2010第3期
[5]胡凌霞,文智勇. 《論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休克”現象》[J].南京傳播,2006第3期
[6]王軍,劉蘭.中西語言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問題[J].松遼學刊,1993(1)
[7]葉寧.《再談文化休克現象》[N].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8]貴州財經學院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9]崔滿紅.《中國欠發達地區金融、企業、政府協調機制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