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持續增收的問題。為了摸清當地農民家庭收入的構成情況,分析并找出當地農民增收中的問題和主攻方向,進一步改善和優化農民的收入構成,認真搞好本地區農民收入構成,為各級政府和領導在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熱點問題上提供決策依據,本文根據當地農村住戶調查抽樣調查的資料,歸納分析2011~2012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結構特點,分析了目前制約當地農民增收的因素,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農民人均純收入;制約因素;對策分析
一、近兩年純收入構成
(1)工資性收入仍然是為全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增速相對較快,保障了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2年,亭湖區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8173元,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60.87%,比上年增加1022元,同比增長14.29%,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5.2%,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農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加的主要背景有:一就業穩定并上升。二勞動力工資水平提高。2012年6月1日,我區最低工資標準從930元調整到110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從7.5元調整為9.6元,分別增長18.3%和28%,還有全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補發工資。三政策及用工需求迫使工價上漲。在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中,來自外出從業得到收入最高,為4021元,同比增長11%。(2)家庭經營性收入已經是農民收入的主要支撐,農民靠傳統的種養業為唯一收入來源的格局被打破。2012年我區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純收入增長有所減緩。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4578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4%,比上年增加452元,同比增長10.95%,對農民增收貢獻率為28.86%。其中,來自第一產業的人均純收入為1719元,比上年增長5%,占家庭經營純收入的37.57%;來自第二產業人均純收入為1927元,同比增長12.17%,來自第三產業的收入為932元,增長20.26%。(3)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盡管增幅大,但占農民收入的比重較低,是農民收入的一種重要補充形式。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增長迅速,成為農村居民增收亮點。財產性收入得益于我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村級財力的壯大、分配提高。2012年轉移性收入得益于退休、養老待遇提高。2012年,全區農村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09萬人,新增近8500人。
二、目前我區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1)“三高”影響農民種植收益。2012年農資價格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普遍高于上年,增幅在15%左右徘徊,造成農民惜本,生產性投入不足,是制約農民增收一大重要因素;二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規模農業效益,出現種田不如打工的現狀,三是自然災害風險大,難以保障農民種田收益。農業生產是露天工廠,由于突發性天氣不可預測性,往往造成種田風險加大。病蟲害、天氣性災害是奪取農業穩產、高產的主要障礙。(2)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太合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明顯,留守農民年齡普遍偏大,文化不高,對新技術、新模式接受能力差,體力有限,對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田間勞動作業有一定影響。(3)養殖業效益不穩定。由于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養殖業生產周期性波動明顯,所以很難保證今后一段時間養殖戶收益。
三、今年農民增收的著力點
(1)進一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勞動力轉移增收是現階段農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手段。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我區農民工資性收入水平較低,差距較大。因此要大力拓展農民轉移空間,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規劃和目標;同時,擴大對農民就業技能培訓的范圍和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支持農民參加培訓。(2)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是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小城鎮建設要以工業化為核心,發展工業經濟、民營經濟和服務經濟。目前小城鎮正在逐步發展過程中,對周邊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明顯不足。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使之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以實現農民非農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民收入的長效增長。(3)進一步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壯大農產品龍頭加工、流通企業,以覆蓋、帶動更多農戶;鼓勵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創辦二、三產業,支持農戶經營和聯戶經營當地優勢產品資源的加工服務業。(4)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業收入仍是我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其增減直接影響到全年農民收入的增減。一定時期內,依托農業確保農業收入的增長仍非常重要。今年農產品價格徘徊不定,必須大力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發展特色、優質、安全、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繼續推進規模化畜牧生產,加快畜禽規模養殖,努力提高畜牧業收入在純收入中的比重,拓展農業產出效益,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