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主義,又稱綠色政治學、環境政治學和生態政治學,是發源于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新興的政治思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反對傳統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突出強調人類整體利益和未來人類利益的新的綠色政治運動。確立生態主義觀念關系到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西方生態主義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生態主義;綠色發展;生態文明
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類社會得到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幫助人類獲得了更強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但是,正如自然辯證法所說世界時矛盾的結合體。科技的發展引發人類駕馭客觀世界的欲望,人們的貪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善這種狀況,如何科學運用各種科技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人的實踐活動與生態平衡的內在關聯性,努力使那些生態環境相當脆弱的區域改變現狀,使其轉變為更適合人類自身長遠生存、發展和審美享受的優美環境,這成為了我們必須重視的一大課題。西方的生態主義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一、生態主義產生背景及其內涵
“生態”這一詞匯,最早用來指有關動物與其有機的或無機的環境關系的研究,后指專門研究活的有機體與其生存環境的關系。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發展,其社會經濟已經到達巔峰狀態,不幸的是,科技的負效應、人類中心主義的盛行,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開始擺在人類的面前。人類無休止的向大自然索取以求經濟發展的模式造成了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物種滅絕等諸多難以彌補的災難,成為困擾人類的全球性問題,生態主義思想應運而生。
生態主義是一種較為激進的綠色政治與哲學理論。一般我們認為生態主義形成于20世紀60~70年代。學者們在探究生態危機的根源, 尋求解決危機方法的過程中, 形成了諸多觀點獨到、理論豐富的學說。總的來說生態(生態中心)主義是不同于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思想,其認為人類要尊重自然,在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同時,應當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生態法則,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生態主義認為意識應該是多元化的,反對意識的一元化。它崇尚一種新激進主義,否定了工業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及其制度,追求的是一個自然和社會生態平衡的美好“綠色社會”。反對西方近代科學的分析—歸納方法,特別是機械的線性思維方式和原子論等觀點。生態主義大多信奉一種后物質主義,批判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那種無休止的物質追求和物質享樂。
二、生態主義的基本主張
(一)生態優先
生態主義關注人類共同生存安全利益,主張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保護全球生態資源。生態(中心)主義者主認為在與自然的關系中,自然占據主導地位,人類的所有行動都應當適應自然和自然規律。因而人類要科學控制經濟規模,使之與生態環境的可接受能力相適應;要改變過去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和單純追求物質享有的思維方式,樹立起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的觀念。
(二)人權公正
生態主義和綠黨認為人權公正、民主與生態優先原則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性。綠黨認為,從歷史發展來看,首先是社會對個人權利的剝奪才導致對自然權利的剝奪,人類社會內部不和諧導致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與環境的問題最終可以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任何環境的問題最終要靠人與人的關系才可能解決。
(三)非暴力
要保護生態,解決生態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必須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反對任何采用暴力或暴力威脅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因為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暴力威脅都是與非暴力的、和平、民主、和諧的生態社會的價值目標背道而馳的。歷史上任何一種暴力行為都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其造成的后果至今沒有完全消除。
三、早期社會非生態發展模式造成的惡果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科技革命的力量,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但人類中心主義的盛行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完全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基礎上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力方面的矛盾,資產階級追求經濟增長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影響較大的有美國的“多諾拉煙霧事件”、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
反觀國內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酸雨、各種煙塵危害極其嚴重,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據統計2012年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2496萬公頃,其中絕收183萬公頃。全年因洪澇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61億元,上升31.8%。全年因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4億元。全年因低溫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1億元。全年因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億元,上升150%。全年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16次,成災11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3億元。全年共發生森林火災3966起(來源于中國統計局統計公報)。我們應該對早期非生態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惡果予以重視。
四、生態主義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啟示
改革開放的30多年,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采取的是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當今的中國不僅在經濟上面臨挑戰,環境上也面臨巨大挑戰。我國要在新一輪人類文明轉型中占據至高點,就必須堅決摒棄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治理環境污染,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納入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實行綠色發展模式、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生態法律體系是生態主義思想對我們的最好啟示。
(一)實行綠色發展模式
所謂綠色發展,是指我們每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每家公司、每個政府部門都應該身體力行,節能減排,推動低碳經濟。只有實行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我們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在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中占據主動和有利位置。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資源問題,我們要善于利用最新科學技術發展成果提高人類活動的預見性,減少對人類活動盲目性。積極發展綠色經濟,促進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向低消耗、高效率,環境良好型發展模式轉變,使生態危機等環境問題得到很好地解決。我們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研制和開發綠色產品為主攻方向,大力開發高端高新生態技術,推動低碳產業的發展、“綠色市場”的發育、綠色產業鏈的形成。
(二)加大生態文明的建設的力度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當今的中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我們必須有所作為, “十八大”提出的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通過科學技術改變以往的生產方式,還需要普及相關的科技知識,提倡科學精神。政府和社會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讓公眾認知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和資源問題的緊迫性,認識自然變化的規律和人類發展的規律,養成科學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生態和環境,在全社會普遍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三)建立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體系
實行綠色經濟的發展,加大生態文明的建設力度不僅依靠公眾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要依靠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制度政策,但顯然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體系。就我國生態法制建設的現狀看,必須改革當前環境執法體制,將環保部門和其他有關職能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化。環境執法主體過多,必然導致執法力度的分散;增加了行政成本。所以我們應當盡可能統一環境執法主體,合理整合環境保護的行政資源。全國范圍內施行生態補償制度,做到“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此外,我國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建立起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的價格形成機制。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低碳產業的發展、促進綠色產業鏈的形成,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提高公眾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度,普及生態知識,建立健全生態法律法規,關乎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美麗中國”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高一帆. 獨樹一幟的生態主義理論[ J]. 當代世界.2002
[3][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法]施韋茲·史懷澤著.陳澤環譯.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5]顧杰等.建設和諧社會[M].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曹葆華,于光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7]于恒奎.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建設的路徑選擇[J].生態經濟.2011(01)
[8]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9]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