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筆者認為,中國腐敗現象主要是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于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是一種制度性腐敗。有了這種制度,不用說重利輕義之徒,即便一些正直善良的人一旦獲得權力,也會遲早墮入腐敗的深淵,成為制度性腐敗的犧牲品。
從經濟學角度看,腐敗的性質是一種尋租活動。
要理解尋租活動,必先了解什么是租金。布坎南認為,租金是指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能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通俗的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
公共選擇學派認為,公共選擇(指對非決策)的基點是,人是關心個人利益的,是理性的,并非因占有總經理或部長職位而人性有所改變,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隨者。即把經濟人的范圍擴大到個人在面臨非商品選擇時所采取的態度和行為。卡寧斯認為,一個官員可能具有以下目標:薪金、職務津貼、名譽、權力、任免權等。在中國,一個官員的目標函數可能是:本地區、部門或單位經濟實力的擴大,政績突出,個人升遷,實際收入或隱性收入增加,對資源的支配權力,為子女或親友謀利益等。由于官員有這種自利性動機,使腐敗產生得以可能。但僅有自利性動機還不能構成腐敗行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因制度缺陷形成的經濟租金現象。你有這塊“租”,我去賄賂你,又無制度約束,你不可能總是拒絕。誰在這個位置上誰就會有尋租的機會,誰都會有尋租的激勵。只要制度上存在這個“租”,就會產生腐敗。
經濟尋租的實質是權錢交易。有“錢”的一方為尋租人,用較少的賄賂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甚至暴利,這叫一本萬利,有“權”的一方為政府官員,他們是設租者,也是受益者,一分錢不花就可以用權換取賄賂費用,這叫無本萬利。雙方的目的一致,共同分享經濟租金,因為利害相關,互相包庇,權保護錢,錢保護權,互惠互利,導致腐敗愈演愈烈。
克魯格認為,腐敗即尋租活動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尋租(即腐敗=壟斷經濟的權利+由壟斷而產生的租金差價)。可見,權利與租金相結合,才構成尋租活動,兩者缺一不可。而壟斷經濟權是與政府對市場過度干預相關的。沒有政府的過度干預,沒有這一干預所提供的特殊壟斷地位,租金便無從尋求。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有兩面性。當政府干預為市場經濟創造公平競爭條件,實行統一稅制稅率,建立統一市場體系,防止某些利益集團形成壟斷時,這一干預是有效的,屬于正當干預。當政府干預某些利益集團提供優惠政策,對其他利益集團實行歧視政策時,這一干預是失敗的,屬于過度干預。因此,政府過度干預為尋租活動提供合法性,許多尋租者也很方便地從政府政策和制定規定中找到合法尋租的依據,這是尋租活動惡化的根本原因。而且經濟租金愈高,尋租激勵愈大,腐敗現象就愈嚴重。
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腐敗現象即尋租活動的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有如下幾種:第一,價格雙軌制。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性措施。具體包括:物資的計劃價格與市場價格,官定利率、匯率價格與市場利率、匯率價格,一級地產價格與次級地產價格,原始股票價格與上市股票價格等等。比如1994年初銀行貸款的基準利率為月息9.45‰,而市場利率在兩位數以上。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額無形之中就使銀行擁有巨大收益性的權力。近年來,商品的價格逐漸放開,雙軌制價差有所縮小,通過權力賺取差價的基礎被削弱。但隨著形勢的變化,某些領域如緊俏能源、鐵路運輸等供求關系緊張的瓶頸部位的雙軌制差價又有拉大的趨勢。腐敗現象不可能一下子被消除。第二,體制轉型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首先,在體制轉型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給尋租活動留下了大量的空隙和漏洞,譬如房地產行業,土地批與不批、批給誰使用以及價格高低等由當地官員決定,而不是通過正常的市場程序。這就給某些掌握行政權力的人留下了營私舞弊、損公肥私的機會。其次,殘缺的計劃經濟體制和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既使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變形,又使新生的市場經濟體制產生某種程度的扭曲。比如財政體制分灶吃飯,滋生了地方保護主義,黨政機關經商創收,刺激了以權經商,與民爭利,執法部門的收費、罰款與職工收入、福利掛鉤,激發了執法人員亂收費、亂罰款的“積極性”。這一切給少數腐敗分子渾水摸魚提供了便利條件。第三,政府的特許權。繆爾薩爾認為,最易產生腐敗的部門是稅收征收、煙草專賣、控制進出口許可證等被授予相機處理權力的部門。由于這些行業只允許某些部門和企業有權壟斷經營,其他部門和企業不允許自由進入和參與競爭。這些部門和企業獲得壟斷權力后,就能獲得壟斷利潤,即超過正常水平的利潤。第四,進出口配額。控制進出口配額和進出口批件已經成為外貿部門和公司尋租的主要來源,也是這些部門腐敗的主要特征。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08-18
[2]布坎南.《公共選擇論》
[3]克魯格.《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
[4]繆爾薩爾.《亞洲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