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中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大。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大多商業銀行對產品和服務進行了創新同時也努力地擴張業務規模,這也使得我國商業銀行控制操作風險壓力逐漸增大。
【關鍵詞】商業銀行;操作風險;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運營操作風險概述
(1)商業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的定義。業務運營操作風險如何定義,在金融業一直沒辦法統一。根據行業里的歸納,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在狹義的規定下,必須與業務運營部分相關聯的風險才是業務運營風險;廣義的概念則把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之外的所有風險都視為業務運營風險。因此,我們不能把業務運營風險看成是操作性風險。因為業務運營風險涵蓋了系統設計、流程管理、業務操作、外部欺詐以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方面。(2)商業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的意義。為了能有效的防范運營操作風險,商業銀行將這些風險進行了歸納總結,方便日后分析。根據風險點在不同業務的表現形式,商業銀行在運營中的操作風險包括:一是匯票簽發及代理兌付的風險。二是結算賬戶的風險。三是印押證的管理風險。四是業務授權風險。五是現金出納管理風險。六是人員輪崗風險。七是系統風險。由此可以看出運營部門的操作處理了絕大部分銀行的業務,因此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一般都會在會計運營環節暴露出來。如果這些運營操作風險暴露出來,不僅會對商業銀行造成聲譽影響,破壞了商業銀行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甚至會造成銀行資金的損失,乃至銀行內部業務的正常運行遭到破壞,進而對整個金融系統的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會計運營操作風險,這是控制操作風險的重中之重。
二、商業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業務運營風險無有效管理控制方式。現在業務運營風險的識別和評估還是僅僅依靠職業判斷,沒有可靠的業務運營風險和計量模型來進行定量分析。在較短的時期內也未存在實施高級計量法的前提條件和數據積累;這些制約因素不能對業務運營風險事件給以全面的定性評估。(2)管理文化缺失,沒有充分認識到運營風險的重要性。從金融業誕生以來,國內商業銀行很重視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管理,但是對于業務運營風險重視卻遠沒有達到重視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程度。業務運營風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那些由操作失誤,越權行為等人員因素所造成的操作性風險。這些風險僅僅是業務運營風險中發生頻率最大,占比最高的風險類型。而那些由于銀行自身制度的不完善或系統漏洞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業務運營風險卻沒有被商業銀行考慮在內。商業銀行單一的分析和處理每次發生的業務運營風險,沒有深入分析不同風險事件產生的根源,只注重事后查處和處罰,對風險事件事前防范和事中掌控嚴重缺乏,未形成一種完整健全的管理文化。
三、商業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對策
(1)不斷完善操作風險管理架構。商業銀行應在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指導和督促高級管理層有效履行操作風險管理職責。高級管理層及分支機構管理層下設內部控制與合規委員會、內控與風險防范聯席會議,負責審議、評估和監控操作風險管理情況。總分行業務及管理部門、法律與合規部門、稽核部門組成的操作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密切配合,確保操作風險管理的策略和流程得到正確、有效的執行。總體目標:“管控風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規范操作”,打造“一流商業銀行運營保障”。運營條線管理主要包括運營戰略規劃、組織架構建設、人員與績效管理、業務流程及模式、政策與制度建制、系統建設等方面。(2)推動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完善操作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商業銀行應完成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操作風險項目實施計劃,加快推進風險與控制自我評估、損失事件報告和數據收集、關鍵風險指標檢測、新產品和新業務的風險評估等操作風險管理工具及操作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制定業務連續性管理的整體規劃,提出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與分階段任務,為逐步實施全面業務連接性管理奠定良好基礎。(3)加強規章制度建設,梳理優化業務流程。商業銀行針對經營管理中易發生操作風險的業務領域,細化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優化信貸審批、資金交易、運營管理、關聯交易等業務和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多管齊下提高現場和非現場檢查工作有效性。檢查人員應創新思路,建立檢查立體思維,改變視頻非現場檢查“守株待兔”的弊端,嘗試研究摸索出“調單、調像、調賬”的綜合檢查方法。充分利用遠程集中監控綜合平臺優勢,做到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控的有機結合,確保各項業務操作過程均掌握在有效監控之下,不留“死角”。
參考文獻
[1]劉廣應,張維.基于Cox過程的操作風險度量方法[J].統計與決策.2010(13)
[2]潘再見,陳振.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亞太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4)
[3]錢藝平,林祥,陳治亞.BMM模型在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度量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