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理學研究的領域逐漸擴展和深入,其中有關社會道德的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外心理學研究的一大熱點(麻曉磊,2009)。現有的道德認知理論由兒童、青少年的道德形成發展歷程角度出發,是道德理論領域發展較為成熟,地位較高的組成部分,主要闡述個體自兒童時期起至成年期間道德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定義內涵主要包括將對社會意義上的行為準則及執行準則的意義。皮亞杰多次強調了兒童的道德發展是從他律道德階段逐漸向自律道德階段過渡的一個漸進性過程,同時也首創了將實證研究方法應用于道德認知發展的研究領域,但皮亞杰未能對兒童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廖全明,2003)。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當時最系統全面的“道德發展的3水平6階段理論模型”,通過對于當時既有的傳統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加以綜合考量,進一步構建了系統性的道德的發展理論,另外他還進行了一系列包含美國本土以及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家被試在內的跨文化追蹤研究(劉亞娟,吳榮先,2007),使得對于道德的研究更具有廣泛性,也使得跨民族、跨文化背景下的個體道德差異受到了學者的關注。繼科爾伯格之后,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從親社會道德情境方面入手,對于親社會道德理論進行了研究,認為個體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幫助的他人的利益間存在矛盾,把兒童的親社會道德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羅鴻,2007),從獨特的角度為道德研究打開了視野,就前人研究中有關道德禁令方面的缺乏進行了發展,但多是通過主觀對于兒童的口頭報告開展分析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并不以科學數據形式呈現,其客觀性、有效性相對不足。
與理論發展相對應,道德判斷評估方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也在逐漸提高。最早的評估方法是由皮亞杰開創,性質上可以歸類于封閉型的投射測量,在一對一的獨立測試中,使用假設情境,將道德發展的兩種不同水平(自律與他律)融入對偶故事之中,通過受試者對于假設問題的回答和判斷來收集資料。Kohlberg在此基礎之上采用了道德兩難故事去收集資料,在施測過程中主要關注個體進行判斷的過程,即為什么會傾向于某種行為;首創了對于個體的道德發展階段進行判定的量表(MJS),雖屬于投射測驗,但開放性有所增加;量表施測的結果可以理解為兩類指標,一是根據被試的表現將之劃分之某一階段;二是代表總體成熟程度的項目總分數,充分利用了測試中的各種信息量,兼顧了“性”與“量”,擁有更好的內部一致性(莊康義,2003)。心理學家雷斯特(Rest)創建了“確定問題測驗”(DIT),測驗在理論上認為兒童對于道德的判斷是“由上及下”的,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可以理解的是自身所在階段及其以下階段的道德;認為兒童在對于項目做出選擇反應時偏好把比自己高一階的道德相關陳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過兒童在接受測試時對于代表道德不同階段的述評加以評定,就可以判斷出兒童自身所處的道德發展水平(徐景俊,2006)。19世紀末,林德與威根赫特在道德的三水平六階段基礎上設計了道德判斷能力測驗(TMJs)來判斷個體道德行為的情感和認知意向(肖三蓉,2006),強調研究經典問卷中由于“衡定錯誤”而被掩蓋的行為性質,理論上區分了道德態度和道德認知。
中國文化中對于道德有自己獨特的領悟和解釋,這就使得我們對于道德的研究具有獨創性和特殊性。中國道德教育有悠久的教化傳統,從古書典籍中對于“圣賢”的描述,到街頭巷尾神話故事中的善惡是非,各種內容的道德教育可謂上至陽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上世紀末,隨著社會的改革和開放,知識的流通性大大增加,我國學者對于道德認知的研究才脫離了簡單的介紹和評述國外研究成功,開始注重本土化。通過對既往研究進行總結,目前道德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可以初步概括為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體對象,在對其道德判斷和推理過程進行大量分析的基礎上(王昌善,賀青梅,2001),進而形成了一種關于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從而體現出了個體道德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一方面研究的被試主要針對于兒童和青少年,另一方面,在研究中不論是發展歷程還是影響因素,多只針對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之中的某一種展開,并未有宏觀上的系統性考慮,而事實上這3種成份是緊密聯系無法分割的。在道德行為的產生過程中,個體的認知是前提,同時情感在一定條件下也存在激發行為的可能。
實際上,從全面的角度來分析道德認知,可以理解為人們道德認識活動的過程,那么應該是存在于整個個體生存過程之中的,也就是說,并不是在道德認知形成之后就沒有關注的必要,相反,道德認知在正式形成之后,在個體的人生發展各個階段,或者說是在個體遇到不同應激事件時是否發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個體在遭遇怎樣的社會事件時,道德認知會發生變化以及變化后是否對于個體的成熟與發展產生影響;因此,道德研究的客觀化、整體化,研究對象的擴大化以及研究方法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了道德理論研究尋找突破的著眼點。
參考文獻
[1]麻曉磊.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與展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60~61
[2]廖全明.當代西方道德發展理論研究綜述[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6):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