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論文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問卷調查所得廣東省勞動力職業教育與個人收入情況等數據,揭示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狀況對其個人收入的影響,發現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育收益率;勞動力;個人收入
一、引言
職業教育是培養大量專業技能型人才的一大基地,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來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而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為個人職業教育成本高,經費少,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以及對企業和市場需求的了解。職業教育的種種弊端是導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同時存在“技工荒”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壓力偏大兩種現象并存的主要原因。自“雙轉移”戰略以來,廣東省全面落實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人才培養不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大等困難和問題。“雙轉移”戰略為廣東省職業教育帶來了發展契機,論文正是立足于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宏觀背景,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出發,研究勞動力職業教育水平對其收入的影響,并基于數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數據說明與統計分析
(1)研究對象說明。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收據,調查時間為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數據抽樣涉及廣東省地級市、縣級市、縣、市轄區等共計142個縣級地區,在對數據進行篩選和缺失值處理后得到3104份有效的數據樣本。調查對象為廣東省支柱性產業的企業勞動者。本研究中所指個人收入主要指個人工資收入,職業教育的范疇主要指職業學校教育,即具備小學或者初中文化水平,在職業學校接受的以提高職業技能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如中專、技校、職高職專、大專等,不包括職業培訓;在研究方法上,論文注重文獻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分析有機結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論文為應用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回歸分析法等。
(2)調查數據統計。首先分析廣東省勞動力的基本狀況,包括人口統計學特征及就業特征等。經過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的整理統計分析,我們了解到,廣東省企業勞動力中超過60%的被調查勞動力主要來自珠三角地區,男女比例接近1:1;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約為30.4歲,以青壯年為主,廣東省本省戶籍勞動力與非本省戶籍的勞動力數量比例接近1:1。而在就業情況方面,近80%的被調查勞動力的職位處于“無職位”、“基層”狀態,中層職位和高層職位占比很少。而在勞動力收入方面,數據顯示勞動力月工資的均值為2307.3元/月,眾數為2000元/月,標準差達到1753.96元/月,近九成的勞動力月工資分布在800~3500元/月的范圍,大部分勞動力個人工資收入處于中低收入水平。勞動力接受教育及培訓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1050個被試參加了職業教育,占總被試的33.8%,而未參加職業教育的被試數量為2054,占比66.2%;參加中專、技校、職高職專等中等職業教育的被試占17.9%,參加大專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的被試占15.9%。從勞動力參加職業教育的比例可見,廣東省勞動力職業教育整體普及程度不是很高,職業教育的水平等級也較為偏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勞動力人數不多。
三、廣東省勞動力職業教育與收入的回歸分析
(1)廣東省勞動力職業教育的收入狀況差異分析。利用spss統計數據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不同職業教育情況下廣東省勞動力個人工資收入差異進行檢驗。統計數據顯示,參加職業教育的勞動力月工資均值為2450.58,標準差為1911.21,未參加職業教育的勞動力月工資均值為2234.06,標準差為1663.59,二者的平均數均為2000,t=3.117,df=1875,p=0.002。結果表明,勞動力是否參加職業教育在月工資收入上差異顯著(p<0.01)。整體看來,不同職業教育水平的勞動力的月工資收入差異顯著。在月工資均值方面,參加職業教育的勞動力的月工資均值高于未參加職業教育的勞動力;分布狀況方面,兩者的月工資收入的中位數相同,參加職業教育的勞動力的月工資的標準差顯著大于未參加職業教育的勞動力。
(2)職業教育對勞動力月工資的影響。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個人收入差異來源于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差異。為了準確判斷出職業教育是否能通過提升勞動力素質技能來提高勞動力收入,以及對現有收入的影響程度,本章節利用計算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明瑟方程,通過回歸模型進一步深入揭示職業教育對勞動力收入的影響程度。以勞動力的個人月工資收入為因變量,職業教育為自變量,進行職業教育對收入的回歸分析?;貧w方程分析數據表明,相關系數R=0.033,決定系數R2<0.001,F=1.417,標準化回歸系數=0.033,t=1.190,可知職業教育對勞動力月工資的回歸方程不顯著(P>0.05),職業教育能夠解釋月工資總變異的不足0.1%。從估計的回歸方程可知:未接受職業教育的勞動力的平均月工資為2236.049,接受職業教育的勞動力的月工資為2339.127。根據回歸方程的顯著性可知,是否接受職業教育不會造成勞動力月工資的差異。
四、結論及建議
職業教育作為主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之一,必須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匹配、與人力資源配置相適應,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本研究通過對以廣東省為例的勞動力是否參加職業教育與其個人收入的關系和影響的分析,淺談若干相關政策和建議。
(1)整合師資力量,有效約束培訓結構和職業院校做精做強。職業院校要具有一支符合職業教育特點、教學要求和具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教師既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能夠勝任理論知識教學,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市場經驗,對市場需求和發展有敏感而精準的把握。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改進整體師資力量不夠強、待遇激勵不足的現狀,完善職稱評定和任務安排,制定相應的績效激勵;同時開展公辦職業和技工院校向落后地區師資培訓和交流、共建培訓基地。
(2)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轉變政府職能。職業教育的辦學經費數據表明,個人投資職業教育成本高,投資積極性會由于直接成本過高而降低,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社會捐資集資辦學經費停滯不前,致使職業教育經費高度緊張。國家應加強財政性教育經費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適當降低個人參與職業教育的投資成本壓力,讓更多的勞動力能夠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更好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3)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實行“校企結合”。在培養機制和體制上,傳統的職業教育體系與產業市場未能實現很好地接軌,這也是導致技能人才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技能人才與產業的“無縫對接”也就難以做到。職業教育應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結合自身的現實條件和發展目標,著力建設較高水平的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以達到職業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忠宏,賈濤.廣東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調查[J].中國經濟時報. 2012(2)
[2]新中國檔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組圖[EB/OL],(2010-1-2)[20135],http://www.xzyedu.com.cn/news/jyxx/jyzd/2010/1/4102054.html
[3]黃祖江.高職院?!半p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7(3)
[4]陳傳超.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模式與作用[J].價值工程.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