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與世界的聯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公司治理方面,更是不斷引進西方先進的治理理念。但是,一連串的公司治理丑聞卻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究其原因:恐怕文化差異是不得不提的因素。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公司治理
一、角逐一:親緣之治與能力之治
現代公司治理的關鍵是產權分離,但是制度上雖是如此設計,中西方的公司在執行上卻大相徑庭。深究其中文化上的原因,其實不外乎一點,那就是本位觀上的差異。中國的文化推崇的是家族本位觀,“宗廟文化”就是中華文化中家庭本位觀的典型。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選賢任能”的機制在中國的公司中大抵失效。相反,股東更多地是基于血緣關系來選任高管,提攜自己的親屬。尤其是在以私營為主的中小企業中,家族成員往往擔任要職。根據2002年中國第五次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及分析,公司主要投資者中,自己的配偶和子女在本單位從事管理的有70.8%,本人直接管理的占了48%。而在全部管理者中,投資者及其親屬占了43.5%。如此的治理結構顯然缺乏權力的制衡與監督,容易導致公司大股東與高管狼狽為奸,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在藍田股份舞弊案中,董事長保田就是瞿兆玉的親兄弟,而總經理更是其同族兄弟,這種結構關系為他們提供了舞弊的沃土。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極其盛行,家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里不是那么強烈。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很多美國的孩子在18歲以后便逐漸擺脫了父母的經濟支援,轉而自力更生。這種自立、平等意識直接影響了他們以后的職業道路,也通過他們將這種理念帶入了美國公司的治理。
二、角逐二:權力之治與制度之治
現代公司治理都具有一套規范的治理體系,然而在我國卻并不那么行之有效。原因就是權力至上的觀念牢牢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自古以來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漢代儒學家董仲舒所主張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更是把君權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封建統治給臣民灌輸的全部是“人治”的思想,這種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公司的治理。公司所有者單純地認為權力高于一切,在這種高度集權化的模式下,作為受聘于股東的管理者實際上只是公司董事會旨意的執行者。相比之下,美國的建國理念是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三權分立”的核心是權力的制衡。這一政治學說深深影響了美國人的公司治理哲學。類似的,在公司里,管理層即總統,負責日常事務的執行;董事會即議會,對管理層的政策進行表決;監事會即法院,對董事會和管理層進行監督。
三、角逐三:關系之治與獨立之治
關系之治與獨立之治這一差異的原因也是文化造成的。前不久,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發布了“2013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商務調查”報告,結果顯示,90%的受訪高管認為與中國政府搞好關系對其企業重要或者非常重要。而那些原本不搞這一套的外企也不得不入鄉隨俗,有53%的外企宣稱在中國為了維系關系投入的資源比在本國市場多。現在的中國社會實際上是關系型社會,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必然離不開關系的處理,尤其是與政府的關系。其中的文化根源與中國古代的官商關系有著很大關系。封建時期的王朝都強調“重農抑商”政策,當時社會階層的排序為“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但是商人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積聚了一定社會財富,引起了官府的重視,官商勾結開始出現。“官文化”對中國現在的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后,雖然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我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依然有重大作用,這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治理。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的考慮,運用行政權力進行尋租,公司的治理缺乏獨立性,許多公司治理丑聞背后都離不開政府的影子。在與政府關系方面,美國的公司顯然要獨立的多。美國最早的移民就是飽受傳統基督教迫害的清教徒。他們深受16~17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所宣揚的“因信得救”的影響,強調與上帝交流時的自省和慎獨,由此逐漸形成了意志的獨立性。
公司治理是現代公司管理一個永恒的課題,一種固定的治理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所有情況。尤其是當公司治理理念跨越了國際界限,必然面臨著文化的沖突。實踐證明,中國的公司治理依然任重而道遠。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不可能立刻消失,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我國的公司對現代治理體系會越來越適應,最終將實現對公司治理模式的全方位吸化。
參考文獻
[1]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中山大學中國家族企業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家族企業研究所、李錦記家族.北京: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
[2]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譯.上海:三聯書店.1987.100~140
[3]鄭石明.地方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影響.廣東:廣東社會科學.2008(5)
[4][唐]房玄齡注.《管子·小匡》.《四庫叢刊初編》.影印宋刻本
[5]梁能.公司治理結構: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