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網絡和政府與市場一樣,是第三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社會網絡與政府和市場之間實際形成了一種相互補充和相互替代的關系,健康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對這三種資源配置方式,尤其是社會網絡的邊界進行探討。
【關鍵詞】社會網絡;政府;市場;邊界
我國的經濟轉軌與社會結構變遷過程,是國家行政性的資源配置權力趨于弱化和市場交換關系的配置力量逐漸增強的體制替代過程。但從目前我國國情來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體制斷裂或體制漏洞,導致原有資源配置方式低效或失效,而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尚未完全建立,社會網絡就成為一種適應性的替代選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市場、政府和社會網絡是資源配置的三種主要方式,它們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分別有著各自的作用邊界。
一、政府與社會關系網絡的邊界
社會網絡是社會資本的結構表現形式,表現為主體間的相互聯結的狀態。社會網絡作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市場交易內化到網絡中的那部分就是它的邊界的體現;而政府對于資源的配置邊界則表現為對社會公共資源的調控,當然,在市場發生失靈的時候,政府也使用行政計劃方式替代市場的價格機制行進資源配置。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不同資源配置方式在其邊界內運作的邊際成本是最小的。而一旦越過邊界,則會出現資源配置低效和無效的現象,具體來說,就是使用不當的資源配置方式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進而帶來局部或整體上的資源損失。因此,即使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可以部分替代另一種方式,這種替代也必須是在既定的邊界限制下發生,同時,任何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都不可能對另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實現全部的替代,而且單一資源配置機制作用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因此社會網絡不會隨著正式制度的完善而“下崗”,它并非是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才出現的一個“臨時工”,它們二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相得益彰的補充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政府發揮作用必然需要網絡。因此這張社會之網,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可以存在并一直潛在地發揮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理性化程度不高,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社會資源的網絡配置很容易成為一種鉆體制漏洞的工具而突現其反功能。這需要從正式制度著手來遏制其負功能的發揮。
二、市場與社會網絡的邊界
張其仔(2001) 認為在配置資源時,企業和個人是選擇關系網絡還是市場,并不是簡單出于生產成本最優的考慮,也不是簡單出于對交易成本追求最優,而是出于對總成本最優的追求。只有在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對利潤的邊際貢獻相等時,企業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以勞動力流動為例,讓我們來看看企業在招收員工的交易形式選擇上是如何考慮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的影響的。
在經濟學中,勞動力只是作為一個無性格“角色”存在。至于企業應該雇傭誰,不在經濟學的考慮范圍之內,因此在古典經濟學中是沒有交易成本之說的。但實際上,企業在雇用勞動力上有著多種考慮,因此也會對應著多種成本。例如,企業需要聘用一名經理秘書,如果僅僅定義工資水平,其他條件不變,那么應聘者水平越高、能力越強,就越容易受到雇用。因為這樣可以使生產成本最小,交易成本也會最小化。但如果企業對雇用這名秘書上存在著其他情況的考慮,如工作經驗、性別、可靠性等因素,那么就會極大增加搜尋成本,這時僅僅依靠市場是很難在一定時間內找到合適人選的,這樣就可能會出現總成本上升,交易成本大于生產成本的現象。如以上提到的那樣,當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對利潤的邊際貢獻不相等時,企業是無法達到利益最大化的。于是企業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便會選擇利用社會關系網絡來招攬合適的人才。通過主體網絡內部的動員,經過熟人推薦和介紹,來尋找適合改職位的人才。獵頭公司的存在便是緣于這一原因,它成為市場和關系網絡相結合的一個典型例子。
三、社會網絡自身的邊界
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政府、市場和社會網絡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因此,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個目標,就需要發揮社會網絡在政府失靈、市場失靈或雙失靈時的替代和補充作用。當然,也要看到我國出于經濟轉型時期,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過程中,社會網絡在資源配置上既存在正功能,顯功能的影響,也存在負功能、潛功能的影響。如要建立社會網絡合理的配置資源機制,應該分析社會網絡的有效運作空間。
一般來說,社會網絡的運作需要滿足兩個獨立或同時存在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大量和復雜的社會信息,與這些信息社會成員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也就是說由于尋找有效信息往往需要付出較高的交易費用, 使用社會網絡則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搜尋的成本。第二個條件是社會競爭的存在。社會競爭存在于人與人、群體與群體 、組織與組織之間,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資源的交易和獲取。社會競爭越是激烈,社會網絡的運作空間就越大。因為,網絡中的社會資本表現為一種信任機制,在社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個信任機制作為一種預期可以大大減少社會交易雙方的交易費用。
盡管在上述兩個條件單獨或同時存在時,社會網絡的運作可以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但這個運作空間也不是無限的,在一定條件下這個運作空間也會實效。如同規模經濟擴大開始會伴隨生產升本減少,而到一定規模后會因為邊際效用遞減而導致生辰成本上升一樣,社會網絡的運作空間也會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而實效。這一點可以借用一個小模型來說明。
假設由于信息傳播技術的限制,存在因信息不完全而出現的不被發現的欺騙行為的概率,設為1-q,q代表信息傳播的可靠性,其大小取決于傳播技術 和網絡的規模n,當傳播技術提高信息傳播的可靠性也增加,而隨網絡規模的擴大信息傳播的可靠性降低。則可以建構模型:n >0,n n<0。
假設在網絡中的成員只與合作的人合作,不與投機者 交易,或對存在欺騙行為者給予對欺騙行為的懲罰。在滿足一定條件時,這種行為將成為網絡中的一種均衡戰略,只要網絡成員在整個網絡范圍內的交易是無限次的,可導致(合作,合作)結果的出現。這一條件就是,在某一階段選擇欺騙帶來的一次性收益小于始終合作帶來的收益:
用力越強,合作均衡越穩定;反之,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網絡中社會資本的作用力就會越低,直至降為負數,合作均衡就會被破壞。
四、結論
社會網絡的運作空間,決定了社會網絡、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但決定的不是社會網絡的合理邊界。因為政府內權力和企業內權力仍然可以參與到網絡中來。網絡和權利的配置模式一旦替代了市場模式,就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危害,因此,本文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關系網絡這三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最優組合,應該是由社會關系網絡成為市場秩序最大化的保證,而政府需要創新非正式制度,一方面通過制度創新來約束社會關系網絡的負功能,一方面則加強社會關系網絡中正功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張其仔.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張其仔.新經濟社會學[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程恩富,富彭文兵.社會關系網絡:企業新的資源配置形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2(02)
[5]胡必亮.“關系”規則與資源配置[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