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據結構》課程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程,本文從數據結構的實踐教學為出發點,著重分析了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導致出現問題的原因,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就數據結構課程的教改展開探討,旨在提高學生的編程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為今后的軟件開發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數據結構;教學改革;獨立院校
一、概述
在獨立學院的計算機專業課程中,數據結構是必須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一門研究非數值計算的程序設計問題中計算機的操作對象及其之間關系與操作的學科,是介于數學,計算機硬件和計算機軟件三者之間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對本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二、數據結構教學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理論與技術的重要基石,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由于該課程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很是費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就讀獨立院校的學生普遍都是分數不高,其學習的基礎不是很好,知識點掌握的牢固程度不高。(2)課程內容豐富且抽象,與實際問題缺少聯系。數據結構本身就是理論性,邏輯性強的課程,它不像其它如VB、VC++等可視化編程一樣,其結果可以立即顯示出來,學生理解起來也很抽象。它的主要思想是把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經過分析和抽象,最終抽象出事物的邏輯模型。由于概念較多,算法也比較復雜,在解決具體的問題上缺乏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實際應用經驗,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知識點串接起來,同時由于學生在學習數據結構及其算法之后,不知道如何運用,與實際生活聯系的較少,導致理論和實踐互不統一。(3)學習方法不得當,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數據結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學習這門課時,等同于其它課程的學習方法,采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把書本上的概念和性質記下來,而在編寫代碼的時候把書上的結構和算法硬套上來,沒有經過思考。
三、教學過程中的改革
1.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聽。這種情況只會扼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總結了如下幾種在教學中可以實施的方法:(1)討論式教學:首先是結合所學內容設計出討論的題目。例如,在排序算法學習完成后可以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先選擇算法進行排序,完成后教師再對學生設計的算法進行分析,在穩定性、時間和空間復雜度方面進行比較。(2)提問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新課前,根據課文的內容及信息量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積極啟發,引導學生同老師一起學習,從而把教師的單向傳授轉為師生的雙向參與;在教師的要求下,原本被動的、消極的學習轉為主動的積極的學習。(3)案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案例模擬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根據案例的內容指向進行討論、反思、提問,對實現的問題和特定的事實進行交互式的探索的過程。(4)項目教學:根據課程內容,通過設計項目把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算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能夠在計算機上正確運行的程序,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知道是什么、為什么以及如何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手段。教學內容量大,而教學時數卻相對較少,因此,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計算機數據結構教學網站。在課堂教學中,強調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即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投影儀直觀教學,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又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極高的學習熱情。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個性化,更形象、直觀、生動和有趣,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內容。計算機數據結構教學內容比較多,按傳統方法教授內容肯定不行。所以應根據獨立學院的課程特點在內容上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結合當前的情況取舍相關內容,舍棄那些用處不大或將來用不著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到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編程思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據結構的教學與改革突出了獨立學院中的教學特點和本專業的應用性,特別是在教學中結合計算機行業的特點與學校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日后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蔚敏,吳偉民.數據結構(c語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陳文山.基于案例引導的數據結構教學方法思考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