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助學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其主要目的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用開支,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而目前,高校部分學生對國家設立助學金的真正目的還沒有了解透徹,或者由于錯誤的思想所致,從而導致每年在申請國家助學金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同學有不正確的心態,從而導致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緊張。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教育對策。
【關鍵詞】國家助學金;不正確心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部分申請國家助學金的學生不正確心態的種類
每學年上半學期初,正是各大高校評選國家獎助學金的時期。由于資金都是財政撥款,部分申請的學生(不管是否符合條件)便產生了錯誤的認知,不正確的心態,心理嚴重失衡。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1)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相比與各類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發放金額大、發放面廣。(2)其他學生可以申請,憑什么我就不能申請。正是由于國家助學金發放面之廣,而部分家庭經濟狀況并不怎么差的同學也申請并獲得了國家助學金。這就給其他同學造成了一種意識:某個同學家庭狀況還可以都可以獲得國家助學金,我和他家境差不多,為什么我就不能?所以部分同學不管自己是否符合條件,都去申請,后續工作就看你學校到底怎么辦。(3)存在“貧困一切優先”的錯誤認識。助學的評比是以經濟情況為依據。這樣對學生產生影響認為自己家庭貧困是所有資助先獲得的一個理由。目前各類學生獎勵資助評比條件基本集中在三個標準: 家庭經濟情況、學生學習情況和集體活動參情況,很多社會資助對學生社會活動予以要求,而學生申請則通常僅有家庭貧困以理由。(4)獲得了助學金,感謝國家,感謝學校,感謝老師。反之,仇恨學校,仇恨老師。因此一旦沒有申請上,輕則質疑學校評選標準,重則產生心理影響,對學校抱不信任感。認為在評選過程中有暗箱操作的因素存在。(5)部分學生遞交申請之后,在評審小組評選環節中采取不合符規范的行為。
二、產生這些不正確心態的原因
(1)部分受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再教育工作沒有統一有效開展,直接影響學生對受資助的認知態度,產生錯誤的認識。每當國家助學金評選工作完成之后,主要的負責老師便覺得此項工作已完成,殊不知最重要的工作還在后面,那就是要對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進行再教育。(2)不理解國家設立助學金的目的和意義。國家助學金的設立,主要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順利完成學業。而部分同學覺得反正是國家撥發的錢,大家都應該有份。(3)評選程序有失公正。助學金評選最重要的是各級評選小組評議。在評議過程中,礙于同班級、同宿舍和同學關系情面,評選小組學生代表存在隱瞞申請者況現象。通常對于不符合評比條件可以指出問題,但對于兩個情況相差不大申請者,則通常采取非經濟標準來衡量,如以個人關系好壞、學習好壞等方法衡量。與他人關系不佳的申請者會因為沒申請上而更加脫離集體,學習差的學生會因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4)部分受助學金資助的學生消費大方,給其他人造成誤解。本來受資助的同學家里較為困難,理應該勤儉節約,但是其在平時并不注重自己的消費方式,用錢大手大腳。
三、針對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國家助學金評選前期的宣傳工作。要求學生認真積極對待助學金評選。對學生教育從申請助學金開始全程伴隨,在評選之中邊評比邊教育,讓學生通過全程實際參與來理解國家資助的意義。同時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得失觀。有得就有失,獲得了資助,要學會感恩,感謝國家以及學校對自己的幫助;若沒有獲得,則要以開闊的心態對待此事。(2)本著實事求的態度,公開公正公平的方式,顧全大局,抓住細節,認真評選。輔導老師、班團干部在平時應該細心觀察,多走訪,勤了解,為助學金的評選打下基礎。在真正評選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讓國家助學金用在實處,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身上,不要給投機取巧的人任何機會,從而杜絕了某些心態不正確的人的的念頭。(3)對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同學做好再教育。要求受資助學生撰寫思想心得,認識國家助學金資助意義。要教育受資助的學生學會感恩,感恩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祖國、回報社會,讓關心他們的人為他們而驕傲,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可以通過公益勞動、社會幫助、社會實踐以及公益集體活動參加的方式督促每一位受助學生參加社會活動里。(4)落實監督機制,鼓勵學生監督監督機制十分重要,既防止了學生造假,也防止助學金評比不公。因此要求評選過程和助學金使用全程公開,建立監督渠道讓學生反映問題有途徑反映。讓每位學生對學校活動充滿信任,最終愿意聽從學校教育,降低逆反心理。切實關心身邊的特殊群體,給家境困難的同學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
參考文獻
[1]蘇翔.國家助學金資助與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研究.《教育探索》
[2]《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