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我國國際收支從“雙順差”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新格局,本文認為應對此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從資本、金融項目逆差的成功經驗入手,分析與評價新格局的運行狀況,選擇合適的調節對策,來實現內外均衡的宏觀經濟目標,使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國際收支;雙順差;經常項目;資本金融項目;對策
所謂雙順差,是指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資本、金融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是互補的,所以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同時出現順差,但在我國卻出現了這種獨有的現象。這一特殊的經濟問題,便引起了國內學者對此的廣泛關注與研究。項妍妍(2011)以1985~2010年的數據為基礎,對兩個項目順差成因之間進行相關性研究,并得知兩者的原因中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是共同的因素。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一方面刺激了我國出口行業的發展,促進了經常項目順差的形成;另一方面還吸引了外國企業大量在國內投資生產,誘發了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劉興宇(2012)以經常賬戶失衡為例,分析由于處在微笑曲線的最底部,我國的勞動密集性產業的對外貿易,尤其是加工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經常項目余額。另外,認為雙順差這種不合理的國際收支格局是同各種制度缺陷、價格扭曲、宏觀經濟不平衡相聯系的。陳騰龍(2012)由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恒等式:Y=C+I+CA,來推導出S=I,S>I,S
1.總體趨勢。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表現為以貿易順差為主的經常項目順差和以直接投資順差為主的資本項目順差。我國從2006年起開始保持著連續多年的雙順差,自從“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政策之后,2012年我國國際收支從往年的“雙順差”格局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一順一逆”狀態。國際收支總順差大幅下降。2012年,經常項目順差1931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42%;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68億美元,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逆差,上年為順差2655億美元;國際收支總順差1763億美元,下降56%,大大低于2007~2011年年均順差4552億美元的規模。
2.經常項目。第一,經常賬戶仍是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主要來源。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積極融入到世界市場中,并增加經濟對外開放度。因國內外市場結構特點,國內鼓勵出口貿易,國外對華出口限制,導致中國出口貿易發展遠遠快于進口貿易。經常項目順差一直呈增長趨勢,對雙順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最高時達到4206億美元,占國際收支總差額比重為91%,占GDP之比為9.3%,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才有些許下降,2012年又有反彈。(見表1)。第二,貨物貿易順差較快增長。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20569億美元,進口17353億美元,分別較2011年增長8%和5%。近年來,貨物差額的增長幅度與經常項目的增長幅度是大致相當的,其中經歷了基本平穩期(2001~2004)、大幅上升期(2005~2008)和金融危機之后的下降期(2009~2012)。
第三,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體現,但是我國的服務貿易狀況仍然相對落后,甚至常年保持逆差。從2001年的-59億美元到2012年的-897億美元,服務貿易的逆差規模還在逐漸擴大。第四,收益項目逆差有所收窄。收益項目在這十二年期間,除了2007、2008年出現順差之外,其余年份一直為逆差。2012年,收益項目收入1604億美元,投資收益逆差574億美元,下降33%。主要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外方投資收益較上年有所下降,導致投資收益差額偏小。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歷年國際收支平衡表整理。
3.資本、金融項目。第一,資本、金融賬戶比重上升。2001年以來,我國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始終保持順差狀態,從兩大項目的貢獻率中可以看出,幾乎完全由金融項目主導。與經常賬戶相反,資本、金融賬戶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順差規模反倒逐步擴大,占國際收支總差額比重從2208年的9%上升到66%,與GDP之比也相應的從0.9%上升到3.6%。直到2012年才首次出現逆差(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第二,直接投資保持較大順差。作為直接投資的兩大組成部分,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和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分別呈現長期逆差和長期順差的狀態,并且兩者之間的比重除2009年外,其他幾年為1:0.3左右,這說明我國的直接投資項目存在嚴重失衡。直接投資差額是金融賬戶順差的主要原因,兩者走勢基本一致。2012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呈現逆差,但直接投資依然保持著較大的凈流入。第三,證券投資凈流入大幅增長。2012年,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入478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143%。其中,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凈流出64億美元,2011年為凈回流62億美元;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凈流入542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305%,創歷史新高。第四,其他投資大幅凈流出。2012年,其他投資項下凈流出2600億美元,而2011年為凈流入87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項下對外資產凈增加2316億美元,較2011年增長26%;其他投資項下對外負債減少284億美元,而2011年為凈增加1923億美元。
三、對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運行的原因與評價
(1)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我國經濟呈現緩中趨穩的走勢,國內物價水平保持穩定。我國國際收支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持續“雙順差”首次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狀態,這顯示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自主性進一步增強。(2)國內消費增強、國際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國際收支一直以來都飽受內部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影響。由于國內儲蓄率高、內需長期不足,同時又因為價格優勢,以“世界工廠”的地位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發達國家的長年赤字經濟結構又為中國提供了廣闊的貿易出口市場,使得我國經常項目中的貨物貿易不斷增長,國際收支持續了多年的雙順差。(3)國際市場波動、資本流動變化明顯。一方面,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行穩定時,新興經濟體重現資本流入;又加上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人民幣匯率重拾升勢,境內外正利差刺激了套利資本流入我國。但是當歐債危機再次惡化,市場避險情緒加重,新興經濟體普遍出現資本外流。受國際經濟環境動蕩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2012年外商來華直接投資新設及增資流入有所下降,對外直接投資資本金跨境流動規模大幅增長是帶動總流出與流入上升的直接原因。
四、結論及建議
2013年“促平衡”任務依然艱巨,但是我們要抓住機遇,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選擇有效的對策實現預期目標。(1)降低高儲蓄,堅定不移地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當前,中國政府短期內要堅持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消費,拉動生產,提高中低群體收入水平,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同時逐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醫療、住房和教育等領域的改革,擴大有效需求,增加政府支出來克服內需不足。(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穩定出口和擴大進口,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調整出口優惠政策,借助于出口政策的調整促進產品結構升級,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鼓勵企業引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通過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和旅游帶動進口。(3)把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支持企業“走出去”,優化投資結構。應加強對跨境資本的管理,阻止熱錢流入,平穩國際收支的劇烈波動。適當調整吸引外資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效率,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加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鼓勵更多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4)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外匯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的作用。我國目前應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加速建立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決定機制,從而發揮匯率制度調節貿易及資本有序流動的作用,進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項妍妍.淺析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成因及治理[J].時代金融.2011(9)
[2]劉興宇.全球經濟失衡背景下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分析[J].市場縱橫.2012(8)
[3]陳騰龍,邵臻勵.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成因、影響和再平衡機制研究[J].問題探討.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