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企業改革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國有企業不再依附于行政隸屬關系,而是以獨立的法人對自己的經營活動負責,一些轉移、侵占、隱瞞國有(集體)資產等腐敗違法問題就容易滋生,在此情況下國有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如何能更好地地適應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需求,就成為亟待我們嚴肅思考并盡快解決的新課題。
【關鍵詞】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問題;對策
一、存在問題
從國有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的實施情況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問題:(1)意識薄弱。一些人對實行紀檢監察工作的必要性認識不清,既漠不關心又缺乏信心,認為紀檢監察是“多此一舉”,可有可無,“你違紀我不用管,你違法則不用我管。”(2)渠道不多、不暢。上級對下級的呼聲、意見不能及時、如實地聽到和掌握。(3)呈現“應急式”、“隨機式”。出了問題講紀檢監察,不出問題忽視紀檢監察的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1)認識不到位,思想意識淡薄。部分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在生產經營和執行廉潔自律過程中,存在“一手硬和一手軟”現象。認為搞市場經濟對國有企業監督太多會束縛經營者的手腳,或片面的強調企業的特殊性,認為“水至清則無魚”,嚴格廉潔自律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尤其是生產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不好的中、小企業行政主管領導,由于其工作壓力大,無暇顧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落實,部分小單位、小企業更是如此,使得企業的黨風廉政建設不夠落實,形同虛設。(2)制度不健全,措施落實不到位。國有企業的黨風廉政建設要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開展工作,制定相適應的措施來做保證,做到行為有規范、辦事有準繩,使其在要求的范圍內活動。但目前存在制度操作性不強,宏觀強而微觀弱,只重形式不重實際內容,一些內容該有的沒有、該具體的不具體、該量化的沒量化等問題。這些情況的存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開展,增大了企業領導人員放松廉潔自律的空間;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紀檢監察力度不夠,沒有有效履行紀檢監察的職責。(3)機構不健全,紀檢監督不到位。監督是企業領導干部確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廉潔自律的重要保證。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企業紀檢監察機構力量薄弱,很多企業沒有設立紀檢監察機構。紀檢監察的工作任務都由黨組織代替,很多工作流于形式。二是紀檢專職人員偏少,工作上存在著顧此失彼的情況,檢查的多,主動開展工作的少。三是企業紀檢干部自身素質不高,一些干部對生產經營的業務不懂,對紀檢監察的業務不熟,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適應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形勢,在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方面更是薄弱。(4)企業紀檢監察部門缺乏權威性。表現在對領導班子成員不敢監督。企業紀檢監察部門受“一把手”領導,與班子成員一起共事,往往對一般性的監督或對下級監督還可以,對平級或一把手的監督就顯得蒼白無力,導致了監督的弱化。
三、強化企業紀檢監察的對策措施
(1)加強思想教育及培訓,提高反腐拒腐意識。要引導國企紀檢監察干部時刻牢記我們黨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加強紀律觀念的教育,引導干部自覺遵守辦案紀律,嚴守辦案秘密,帶頭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始終維護國企紀檢監察干部的良好形象。要以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教育為核心,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并將其作為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的關鍵,貫穿于各項工作的始終。(2)關口前移,進一步健全完善紀檢監察制度。把健全制度,執行規定作為從源頭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關鍵。結合深化改革、結構調整、生產經營的實際,針對企業容易滋生腐敗現象的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加大改革力度,推進制度、機制創新,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3)強化監督檢查,突出工作重點。實行廠(企)務公開制度,凡不涉及商業秘密的都應公開,做到“讓群眾明白、還領導清白”。一是決策環節,著重從“管錢、管人、管物”等環節的監控。二是財務管理環節,主要是通過對資金流動過程和企業帳戶設置的監控,看企業財務審批制度是否規范,無有違規動用大額資金的問題,是否存在賬外賬、私設小金庫等問題。三是重要物資購銷、工程基建環節,是否按規定進行招投標。四是選人用人環節,干部的推薦提名、考察考核、討論決定是否遵循有關程序和規定。(4)進一步完善機構設置,確保紀檢監察執行得力。一是完善企業紀檢監察機構的設置。對紀檢監察人員的配備作出硬性規定,大型企業級總公司有紀委書記、設紀檢監察機構;中小型企業及分公司設專職紀檢監察人員。紀檢監察人員要按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并擔任相應職務,把紀檢監察機構的監督轉化為企業的決策監督或監事會的法定監督,使紀檢監察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二是提高企業配備的紀檢監察人員的素質。三是加強對企業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自身素質的建設。定期舉辦企業紀檢監察干部業務培訓班,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紀檢監察人員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和企業之間紀檢監察工作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