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入世和經濟全球化使我國企業面臨的諸多問題日益暴露出來,主要存在海外投資的立法滯后,海外投資管制和外匯管制不適應發展,跨國經營的信息不靈,國際知名品牌不多,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因此,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跨國經營;對外投資;國際競爭;對策
一、我國企業跨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產物,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征。例如,投資規模小,外國市場進入方式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集中在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以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主等等。以下分析具體的問題。(1)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投資決策不夠謹慎。這個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參與跨國經營的我國企業對國際市場投資的新環境不適應。一些投資決策者對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等宏觀環境和合作者的生產能力、資金籌措以及各種可能的風險等沒有進行認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論證,就草率確定項目,造成立項不當使企業受到損失。有的企業甚至僅憑官員意志辦事,結果一些不符合經營條件的企業也設立了投資項目,結果導致項目受挫。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對海外投資的合作伙伴選擇草率。(2)海外投資管制和外匯管制不適應企業跨國經營發展的需要。根據國家規定,中方境外投資在1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由外經貿部審批,凡需要向中央申請貸款(包括外匯,人民幣)的項目,均由外經貿部審批,必要時由國家計委審批。所以,境外項目的審批比較繁瑣。在外匯管制方面,我國對外匯的收入和支付實行較為嚴格的宏觀管理制度。企業向境外投資之前,要先由外匯管理部門對投資外匯風險,投資回收計劃等進行審查。同時,此類審查結果和國家主管部門的批注文件,投資項目的合同或其他證明境內投資者應匯出的外匯資金數額的文件,作為向外匯管理部門辦理登記和投資外匯資金匯出手續的必備材料。(3)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投資結構不盡合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投資結構不盡合理,集中表現在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和規模結構三個方面。在地區結構上,我國企業的跨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和美國、歐洲、日本等二十余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非貿易性投資占了70%以上,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明顯偏少,這對于中國開拓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是極為不利的。在產業結構上,我國的跨國投資偏重于加工,制造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嚴重偏少。在規模結構上,我國的跨國投資項目規模一般偏小,絕大多數屬于中小企業,投資5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不到30%。(4)企業跨國經營存在融資難的問題。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可以獲得的資金來源主要由銀行融資、財政融資、證券融資、商業融資和國際融資等五類。但是,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我國跨國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同時,我國從事海外創業活動的企業缺乏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5)我國企業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不多。我國企業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不多,已有的名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現代商品市場在某種意義上是名牌產品爭奪的市場,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調查表明,名牌在整個產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以上。在這方面,我國跨國企業距離很大,世界上按商標價值排在前50位的名牌產品中沒有一個是中國產品。因此,我國的名牌產品和國際知名商標有待發展。
二、解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成立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委員會,研究制定跨國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跨國經營歸根結底是一個帶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綜合性的問題,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成立一個權威性的國家海外投資管理組織,其基本職能是負責對全國的跨國經營企業進行戰略管理,即通過對國際經濟環境和市場變動趨勢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跨國企業總體發展戰略,并根據內外部條件的變化適時加以調整和完善,從宏觀上統一對跨國經營活動進行指揮,控制與協調。(2)在信貸、稅收、外匯管理政策上制定優惠政策,簡化經商人員的出國出境審批手續。應根據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資項目行業指導目錄。對國內生產能力明顯過剩,能彌補國內緊缺的資源供應,戰略資源開發,有良好的技術能力和明顯比較優勢的行業和企業,應給予優惠政策。簡化經商人員的出國出境審批手續,對外派勞務僅由公安部門進行犯罪記錄審查,免除政審程序。放寬對經商人員的出國管制,是中國企業和產業實現國際化的前提,也是必須得到滿足的基本條件。(3)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公司化改革,形成企業法人治理機制,是中國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制度性保證。現代企業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建立必要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以保證企業所有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根本利益,使企業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目前,獲取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應該是海外投資的主要戰略選擇。其中,獲取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生產性資源(先天性資源)是現階段海外投資必須考慮的投資重點,這主要包括在生產活動中日漸短缺的鐵礦、石油、木材等資源。(4)堅持比較優勢原則,提高產業和產品競爭能力。一是要遵守產業演進的一般規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勞動力資源較豐富,生產成本較低,具有較長期的價格競爭優勢。其中,傳統出口產品的出口依然是低層次的,在質量、款式、品種、營銷手段等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如果在這些方面加以改進,競爭優勢將更強。二是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徹底改造和重組。中國應該放棄對大部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保護和扶持,采取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辦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處置,盡快實現跨地區,部門和所有制界限的產業重組,做到優勝劣汰,提高競爭能力。(5)在融資方面,加大對企業跨國經營的金融支持。首先,應該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實行以銀行為主導的產融結合的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規范完善的資本市場制度,逐步向市場主導型的產融結合模式過渡。其次,大力發展國際產融結合的方式,為我國的產業資本尋找與國際金融資本結合的途徑。國際融資是跨國企業非常重要的一條融資渠道,但現在我國國際金融資本在世界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還不足2%。因此,今后我國應重新調整利用外資戰略,積極引入當今世界各種現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資產,合理選擇并制定運用國際融資渠道的對策。(6)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養高素質的跨國經營人才。在人事上穩定海外企業干部隊伍,實現一般管理人員當地化。首先,應著力培養一批既懂外語,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曉財務的復合型人才,并選派他們到海外企業工作。對海外企業主要負責人的任期,應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業務性質和發展需要確定;對一般工作人員可實行輪換制,并由海外企業按當地法律簽訂聘任合同。此外,加強企業跨國經營的立法,提高法規的透明度。境外投資管理必須以法律為依據,在境外項目審批、資金籌集、稅收制度、外匯管理、財務管理、投資保險制度等方面,應增加法規的透明度。
跨國經營是經濟全球化在其發生,發展中為解決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置身于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為維護自身利益和取得“后發優勢”而不得已舉起的大旗。因此,我國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應當認真去考慮如何盡早實現跨國經營的問題,以便讓自身立于不敗之地。
參 考 文 獻
[1]高湘一.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9
[2]范黎波.跨國經營理論與實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杜江.國際著名旅游企業跨國經營案例分析[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4]毛蘊詩.跨國公司經營管理:案例與閱讀材[M].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