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施工建設管理是一項極為系統的工程,存在眾多制約因素。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簡單介紹計量管理的相關理念和技術手段,淺析我國公路施工建設計量支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合理化建議,旨在提高公路建設管理效率和水平。
【關鍵詞】公路建設;計量支付;系統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fā)展,公路建設是國家基礎建設的重要部分,資金投入數目巨大,成本控制問題和質量控制始終是相關人士經常思考的問題。對前一時期的公路建設管理的眾多實踐表明,在公路建設管理中,高素質,業(yè)務專業(yè)的管理人員數量其實并不多,不能夠滿足較高等級公路建設的需求,此外,在不使用計算機輔助系統的情況下,人工的信息數據處理,工作量任務大,處理結果不精確,同時還存在人為監(jiān)管不規(guī)范等現象。為此設計和開發(fā)合理的計量支付管理系統十分重要。事實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實現相應的計量支付管理系統,但依舊存在的問題是缺乏一個通用性強的管理系統,以適應數據、文件更新;缺乏基于現場施工和計量支付的有效整合機制。
一、現狀描述
(1)傳統信息管理現狀描述。由于公路建設,尤其是較高等級的公路建設工程復雜,需要多個單位配合完成,綜合管理難度比較大,之所以管理難度比較大,是因為依靠人工管理,各類資料和數據的管理效率低,此外由于公路建設工期較長、數據信息量巨大,報表文件種類繁雜,數據管理不能實現實時共享。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經常會出現因為人員操作的失誤為工程施工、資金使用帶來巨大隱患。公路計量支付管理的關鍵在于對復雜信息信息的實時共享和處理,這是保證實現科學化、正規(guī)化管理的必然要求。(2)計算機信息管理現狀。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信息管理的高效率實現提供了極大方便。從技術角度講,由于在C/S模式下的公路工程建設 項目的不斷擴張和更新,計量支付在整個工程流程中的執(zhí)行項目也同樣增多,因此,對系統程序的技術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邏輯順序和應用程序的復雜程度上,導致系統問題層出不窮,即系統需要升級。
二、支付計量系統必須功能
第一,計量支付管理系統可以更加規(guī)范的計量支付的管理,由于人工管理的不夠精準,采用微易計量支付管理系統技術將實現資料實時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第二,將大大加強對變更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工程變更增加業(yè)主融資壓力,然而通過系統提供出變更審批管理程序將變更有效控制在投資預算之內;第三,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記憶能力,景墻化計量分析和統計兩個方面的功能,與此同時還能夠保證計量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三、相關技術進展
(1)基于SOA的系統開發(fā)。一是工程量清單管理。基于
SOA的計量支付管理,通過一個公用的系統,施工單位登陸服務程序進行工程量清單申報工作,監(jiān)理單位也通過該系統進行工程量清單審批,最后由建設單位將工程量清單納入,由管理員登陸系統進行工程量清單修改,通過該系統可以實現工量清單查詢工作,最后進行報表打印。二是計量管理。具體流程為:施工單位進行計量申請,申請交到監(jiān)理單位進行計量審核,包括計量依據說明錄入和計量申報單的確認,再由監(jiān)理單位將申請教導建設單位進行復審,由建設單位進行申報單批準。三是支付管理實現。該模塊是由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和監(jiān)理單位三個單位組成,即施工單位進行支付申請、支付申請單提交;支付報表檢查包括支付金額顯示、支付金額確認兩方面。建設單位對施工單位的支付審核進行確認,包括支付金額審查、扣款情況說明、支付申報單審核等工作。由監(jiān)理單位將對支付報單進行審批,最后簽發(fā)支付證書。(2)工作流系統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統是一個計算機軟件系統,由它完成工作流的定義和管理,是一種集工作流定義、執(zhí)行、管理于一體的軟件系統。該系統的應用將實現將現實公路建設的業(yè)務信息流進行計算機模擬形式轉換。通過進一步的計量支付過程研究分析,根據既定程序的審批和監(jiān)理、承包商、總監(jiān)和業(yè)主不同級別的用戶分析表明,計量支付活動是較為典型的流程性業(yè)務,將工作流的概念通過技術實現引入計量支付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解決實時動態(tài)處理管理變更問題,即管理的時效性將大大提高。
公路工程建設的計量支付設計受各方面因素制約,是施工監(jiān)理的核心。傳統人工管理應當逐步被計算機智能管理系統所取代。目前,完全自動化的管理系統并未得到實現,依然只適用于相對穩(wěn)定的業(yè)務流程開發(fā)和設計,我國公路建設計量支付管理系統的建設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 考 文 獻
[1]葉智銳,黃衛(wèi),郭建華.高速公路工程建設計量支付管理數據庫設計[J].公路交通科技.2003(1):49~53
[2]趙祖宏.基于SOA的高速公路計量支付管理系統[D].天津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