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量日漸增多,這日益增多的垃圾成為阻礙城市發展的棘手問題,如何合理處理城市垃圾以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本文針對我市實際情況對垃圾處理現狀做簡要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垃圾處理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城市垃圾;垃圾處理現狀;對策
近幾年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迅猛提高。據統計,我國城市人均日產垃圾約1公斤,垃圾人均年產量達440公斤。600座城市目前已堆放或填埋各類垃圾80億噸,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圍。這些城市垃圾主要是工業建筑垃圾、商業垃圾,單位、居民區垃圾、生活垃圾等。由于虎林市地理位置及居民分布情況,目前主要采用填埋的方法進行垃圾處理,其次是高溫堆肥,焚燒垃圾所占比例極小。現對我市垃圾處理情況存在問題做簡要分析,并提出幾點策略。
一、我市現在處理垃圾的方法及存在問題
(1)垃圾填埋處理法。垃圾填埋法是指在選定的合適場所,將垃圾填埋到一定高度后,加上覆蓋材料,經過長期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使其達到穩定狀態。這項技術具有處理量大、方便、處理費用低的特點。但我市至今還沒有一座符合國家標準的垃圾填埋場。只是根據實際情況,在自然溝谷或郊區低洼坑塘等處傾倒垃圾,并沒有進行地質勘探和工程防滲設計,也沒有對地下水污染問題的調查研究。另外,由于城市所產生的垃圾量大,使得環衛部門運輸垃圾的難度越來越大,需要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高。(2)垃圾堆肥處理法。垃圾堆肥是指利用微生物對垃圾中的有機物進行發酵、降解,使之變成穩定的有機質,并利用發酵過程產生的熱量殺死有害微生物從而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生物化學過程。這項技術操作簡單,適合處理易腐有機物含量較高的垃圾,僅是利用了垃圾中的少量有機物,對環境的影響遠比填埋、焚燒、露天堆放要小的多,處理費用也低于單純的焚燒處理。但堆肥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惡臭氣體,對空氣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垃圾堆肥要分揀出較多的(約占30%~40%)不可用成分,垃圾減量效果不是很理想。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砂土、碎石、玻璃、等有毒有害金屬,對土壤和農作物產品有不利影響;垃圾肥料售價不能補償生產成本;受季節影響,造成堆肥積壓。(3)垃圾焚燒處理。我市以農業生產為主,綠色水稻年產量達125萬噸,隨之而生的是11.25萬噸稻糠、25萬噸稻殼、125萬噸稻草。這些“黃色垃圾”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部分農民就將這些垃圾就地點燃,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二次污染,現在我市建成兩座以稻殼為原料的發電廠,雖有所改善,但遠不能達到環保的要求。
二、針對我市情況的幾點對策
(1)開展城市生活垃圾收費處理。城市垃圾的收集和處理所需的資金歷來是由財政付款,環衛部門對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置,不僅給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也對居民的生活產生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多年的生活習慣使居民對垃圾的處理不重視,隨意丟棄。針對現狀應采取市場經濟的手段,對企業按排污計量收費,對單位或居民區按照排污者人數收費,對飲食業按收入比例收費的原則。同時加強城市垃圾存放的責任制管理,使城市處處有人負責,消除垃圾堆放死角,做到定時,定點,定量收取垃圾;同時逐步完善城市垃圾收集箱的分類放置和中轉、運輸體系,加強監管。(2)加強垃圾回收利用。目前城市的垃圾回收和垃圾清運體制不利于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比如城市中一些小收購站和流動收購人員,他們收購范圍極廣,但這種自發的廢棄物回收方式不僅影響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居民區的不安定因素,而且他們重在“利”并不注重環保,更不能按國家要求的標準對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離和處理,既浪費了有價值的資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也影響了城市垃圾的合理綜合利用。建議加強垃圾商業化收集,杜絕個人收購和收集生活廢物,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由經營公司按照市場價收購、收集可用資料,并按城市垃圾分類管理的規定和實際運營費用,回收處理城市垃圾,減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流失。(3)轉變體制和管理機制。垃圾管理一直被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由政府包攬,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由環衛局管理,它既是監督機構,又是管理和執行單位,這樣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監督和競爭機制。應實現由計劃管理向行業管理乃至社會管理職能進行轉變。政府應當加大對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成立垃圾管理的民營或股份制公司,開辟多種投資渠道,按照市場機制和原則進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工作。(4)加強法規建設。國家《固體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規定了對城市生活垃圾的傾倒、收集、清掃、回收利用和處置的要求。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執法的監督和保證體系,并根據法律制定城市垃圾管理法規和實施細則,逐步完善城市垃圾管理體系,同時加大普法宣傳,提高城市居民的執法意識和環保意識。(5)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利用多種傳媒向社會各界宣傳相關的垃圾處理知識和法律法規,大力宣傳垃圾給我們城市生活造成的危害和影響,用事實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步提高公民環保素質。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教育,鼓勵城市居民積極參與到垃圾的處理分類、回收和利用的活動中,通過資源循環再生使用,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