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創新能力不僅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還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手段。本文嘗試建立較為全面的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各城市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研究。
【關鍵詞】區域自主創新;指標體系;多元統計分析
鄭州市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尤其是剛剛獲得正式批復的國家級戰略“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其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備受關注,我們將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河南省各地市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并展開系列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在參考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并通過對歷年《鄭州統計年鑒》相關指標數據進行搜集,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認為區域自主創新體現了創新基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制度四個要素,得到鄭州市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包括:創新基礎(每百萬人擁有高等學校數、RD機構數、科研用儀器設備費用)、創新投入(科學技術占財政支出的比重、RD支出占GDP比重、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創新產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RD項目數、專利申請數)和創新制度(城鎮就業人口中非國有經濟單位比重、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
二、鄭州市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
通過對選取的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各指標變量之間相關性較小且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同時對相關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s球形檢驗,SPSS軟件輸出的計算結果表明適合采用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的方法得到旋轉后的載荷矩陣,公因子F1在以下指標上的載荷較大:每百萬人擁有高等學校數、RD機構數、科研用儀器設備費用、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RD項目數和專利申請數,我們將公因子F1命名為創新技術能力因子;公因子F2在科學技術占財政支出的比重、RD支出占GDP的比重、城鎮就業人口中非國有經濟單位的比重和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這些指標上載荷較大,我們將該公因子命名為創新制度能力因子。通過計算各公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可知,鄭州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河南省十八個地市中得分最高,無論是創新技術能力還是創新制度能力的得分都遠遠高于其他地市,充分發揮其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其次是洛陽市和新鄉市,通過觀察原始數據發現這兩個地市在創新基礎和創新投入兩個方面處于全省的前列,從而帶動其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整體水平的提高。從兩個公因子來看,鶴壁市在創新技術能力方面的得分最低,信陽市在創新制度能力方面的得分最低,從而拉低了兩個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排名;而周口市則是自主創新能力得分最低的地市,需要在今后加大創新活動的開展和相關制度的支持力度。
運用SPSS6.0軟件,通過快速聚類和K-means聚類分析可以得到河南省十八個地市自主創新能力聚類結果。河南省各地市自主創新能力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鄭州市,毋庸置疑其自主創新能力最好;第二類是洛陽市,自主創新能力在各地市中位居第二。第三類是開封市、平頂山市、安陽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濮陽市、許昌市、漯河市、三門峽市、商丘市、南陽市、信陽市、駐馬店市、周口市和濟源市。
三、政策建議
(1)提高區域自主創新基礎。河南省擁有眾多基建工程、產業項目和知名品牌,為區域創新能力的厚積薄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從加強財政支持和品牌戰略實施力度等方面增強創新投入保障,并引進有利于區域創新的重點人才,為發展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2)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產業聚集區。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創新優勢打造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各企業應從實際出發,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在此基礎上迅速形成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基礎,促進產業技術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創新型產業聚集區更好地為發展“中原經濟區”服務。(3)因地制宜,完善創新制度和環境。鄭州市作為中心城市,應積極構建一個開放式區域創新合作模式的環境,即加強區域間的創新合作,推動城市之間的科技交流,加速城市群經濟一體化進程,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作出努力。
參 考 文 獻
[1]D·C·North.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M].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2]馬斐斐.鄭州市區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J].企業導報.2010(5)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學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32400410206。